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李恪:他是杨广的外孙,只比李治大九岁,为何最后却会蒙冤而死?

李恪:他是杨广的外孙,只比李治大九岁,为何最后却会蒙冤而死?

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3个儿子,于贞观十七年被提名为二次立储人选。而他不仅长相俊俏而且善骑射,文武双全,被立为贤王后又得到蜀王和吴王的爵位,而且他的母亲还是杨广的女儿。那么,他又经历了怎样的事情?最后为什么会被赐死呢?

李恪出生于公元619年,母亲为杨氏,因被李渊父子俘虏结识李世民,后两人成婚第二年生下李恪。儿时的李恪还被宇文化及等人抓去当人质,也可以说是从小就在敌军的阵营中长大。

直到贞观四年,李世民才把自己的第3个儿子接回中原。但李恪在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乾面前,身份地位不算突出。因为长孙皇后家族在朝中的势力是比较大的,二来,李恪只能算是李世民的庶子。

但=父亲还是比较喜欢李恪,在他两岁的时候就给了长沙郡王的封号,4年后又给他改封为汉中郡王。等到父亲通过玄武门之变晋级成为皇帝,他也就成为了皇子。

第2年他就被封为蜀王,可见李世民对这个孩子的关注程度还不算太差。而李恪为人谨慎,说话温婉平时喜欢读书,偶尔还会出去打猎,是李世民心中还算不错的一个儿子。

李世民额外培养李恪,让他到国内重点省市地区担任重要官职。他不仅出色完成好了业绩,而且注重善后任务,会时刻关注他任职过的地方有怎样的政治变动,然后将一些信息汇总上交给李世民。

也许是因为树大招风,李恪作为一个庶子风头如果一度超越了嫡长子,那也许会为他引来祸端。贞观十七年,李承乾策划谋反案后被揭露,也动摇了他的储君之位。

当时朝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继续立李承乾为太子,一种是立李泰为储君。但是两位皇子之前就已经有过执政之争,李世民对此十分头疼。他两个皇子都不想立,于是把眼光放在了李治的身上。

可是李世民还是后悔了,他觉得李治虽然也是长孙皇后的孩子,只不过李治的性格李世民并不是百分百满意。然后这位父亲又将李治和李承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他发现两个人在处理政务的态度上和效果上明显不一样,然后李世民就开始动摇了立李治为储君的想法,他想扶持李承乾。

但李治是长孙家族的人,在朝廷中长孙无忌的话语权又非常重。所以长孙无忌猜测到李世民有这样的念头之后,马上就会采取补救措施,想要稳住李治的储君之位。

然后长孙无忌就向李世民提出建议,称太子是立国之本,既然已经立了轻易变动那么是不对的。接着,长孙无忌又带头在朝堂上发表其他言论。称自古以来宗法制是大制度,立嫡立长也都是规矩。既然有嫡子在,那么庶子如果有非分之想,这就是违法的。

这件事情就这样被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给压了下来,没过几年,李世民的身体已经消耗得太严重就仙逝了,李治也顺理成章的继承了皇位。

但是李承乾在这时候依然还没有收敛自自己的锋芒,他在政治上依然发光发热,后来还做到了司空一职,接着又给太子去当太师。

永徽4年,高阳公主和她的丈夫爱遗爱连同贵族阶级,反李治并且欲立李元景为帝。这场谋反案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长孙无忌却因为这场政变直接将李承乾押入牢中。

在长孙无忌的指控下朝中大臣皆怀疑李承乾有谋反之心,但苦无证据。这时候长孙无忌便让房遗爱写下文书,指控李承乾有谋反之心。就这样,空穴来风的谋反罪名硬生生地扣在了李承乾的头上。

最后李格不仅被斩首,而且他的孩子们也都被流放,无法继承爵位。公元705年李承乾被平冤昭雪,虽然他被追赠了司空和以亲王的礼仪进行重葬,但是他再也回不来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恪,庶子,父亲,李世民,孙无忌,外孙,儿子,李治大,杨广,李承,观点评论,李恪,李治,李世民,孙无忌,李承乾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恪,庶子,父亲,李世民,孙无忌,外孙,儿子,李治大,杨广,李承,观点评论,李恪,李治,李世民,孙无忌,李承乾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恪,庶子,父亲,李世民,孙无忌,外孙,儿子,李治大,杨广,李承,观点评论,李恪,李治,李世民,孙无忌,李承乾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