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纲
从“狂士互怼”到“惺惺相惜”
——李白和李邕的故事
年轻时的李白,“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选自《少年行》,少年身负壮志,将来自有奋发激烈之时) ,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选自《上安州裴长史书》,五岁开始诵读六十甲子,十岁就读诸子百家) ,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得到社会名流的推崇,好剑术,喜任侠。
李白出身于商贾家庭,年少时期家财万贯,是个妥妥的公子哥,虽然李白天资聪慧又自幼博览群书,但是在重农抑商的时代背景下,他无法参加科举,入仕无门。同时,李白行侠仗义,慷慨洒脱,“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选自《上安州裴长史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为全力接济潦倒失意的读书人,耗去资金三十余万) ,二十五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726年,李白游至渝州( 今重庆市)慕名拜访年长二十余岁李邕。李邕(678年—747年)出身江夏李氏( 今武汉市江夏区),他天资颖悟,才华横溢,文名隆盛,当时是极负盛名的书法家,平日里喜欢扶持后辈,若遇见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总是会提携一番。因而,李邕在当时就成为了读书人拜谒诗文的重点对象。自诩“不屈己,不干人”( 不委屈自己,不乞求别人)的李白,前往李邕处拜谒诗文,期望能得到他的肯定,一夜成名。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确实,在李邕眼里,当时的李白只是个乳臭未干的无名小辈。从年龄上论,李邕生于678年,足足比李白大了23岁;从家世上看,李邕的父亲李善是著名学者,而李白是商人之子;从职务上说,李邕是渝州刺史,李白是平头百姓;从书法上讲, 李邕被誉为“书中仙手”,而李白尚未崭露头角;从文学上讲,李邕的文章连皇帝都要派太监前去索取,李白却尚在干谒权贵,以求引荐。更重要的是,从名气上来说, 李邕已是“素负才名”的大书法家,连唐玄宗都“识其名,诏勿劾”,而李白则还是个不为人知的无名小辈。
两人话不投机,不欢而散。李白愤愤难平,在临别时写下《上李邕》,以示回敬。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世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上李邕》
李 白托人将诗送至李邕手中。李邕看到李白在诗的开头竟还把自己比拟成大鹏,仍觉得这年轻后生未免太狂妄自大,诗末李白引经据典地说孔夫子都能敬畏后生,为何你这个大丈夫竟然如此看不起年轻人呢?这个指责让李邕的脸上泛起一层红晕,顿感后生可畏,开始搜读李白的诗文。
此时的李白正在经历人生的蹉跎岁月,辞亲远游,拜谒多方无果,尚不得志。
734年,李邕得知李白在安陆 (今湖北省安陆市),派人邀请李白至自己的家乡鄂州江夏 (今武汉市江夏区),以文会友,把酒言欢,两人成了“忘年交”的知己挚友。李白在这里留下了千古名诗《江夏行》,抒发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对平民妇女的同情。两人在江夏又一次分手,初见的隔阂早已烟消云散,约定日后再见。
李白受制于出身,只能献赋谋仕。742年,李白已经迈过不惑之年,经过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举荐,终于被玄宗诏进宫中。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亲自下车迎接。当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这期间,李白留下了《宫中行乐词》《清平调》等佳作,用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将杨贵妃的美描写到了极致,穿越千年,依旧使人动容。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抱负远大又高傲自负的李白也逐渐厌倦了御用文人的生活,开始沉迷于饮酒,麻痹自己,逃离现实。玄宗呼之不朝,亦或是醉中奉诏。李白因任性饮酒,不畏权贵,不拘礼数,得罪了宫中权贵高力士等人,被他们记恨在心,污蔑诽谤。玄宗听信谗谤,不再重用李白,最终赏赐他金银珠宝,让他离开长安。此后,李白踏上访道求仙之路,正式成为道士。
747年,古稀之年的李邕被嫉贤妒能的奸相李林甫迫害致死,得知消息的李白痛苦不已,为好友无限惋惜。749年,在李邕去世两年后,李白对李邕念念不忘,在倾诉志向怀抱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写下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你不见在李林甫的屠刀下,李北海当年杰出的作风和豪爽的气度已荡然无存),引用李北海的人物事迹,深表敬佩与缅怀。
后又经历安史之乱,李白建功心切,却卷入叛乱,最终苟且偷生。758年,李白在经历沉浮之后,看透了时局,也看淡了荣辱,自浔阳 (今江西省九江市)出发,开始长流夜郎 (今贵州桐梓一带),至江夏,访李邕故居,月下独酌时,想起与自己惺惺相惜的老友李邕,一生负有才名,却屡遭贬斥,最后为奸相所杀。选择辞绝宦途、浪迹天涯的李白,深切怀念这位长自己二十余岁的故人,遂写下《题江夏修静寺》,语气亲切,情真意切,为李邕所遭受的不平待遇而哀伤惋惜。
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滨。
(北海太守李邕是我本家人,把住宅捐为南江滨的佛寺。)
空庭无玉树,高殿坐幽人。
(现在庭院空空,没有高树,只是高大的殿堂上默默坐着僧人。)
书带留青草,琴堂幂素尘。
(青草丛中还可以看到曾经捆书简的布带,琴堂里却飘满了白色尘埃。)
平生种桃李,寂灭不成春。
(你一生提携后进,桃李满天下,可是却都默默无闻,很少成才。)
——《题江夏修静寺》
李白文武双全、仗义慷慨,却终不得志,李邕能诗善文、惜才爱才,却被害致死,两人的相遇是时代的必然。年少轻狂的李白,胸怀“ 济苍生、安黎元”的壮志,献赋谋仕,拜访“干谒满其门”、年长自己二十多岁的李邕。 初见,是不欢而散的“狂士互怼”,李邕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才华横溢又热爱功名,潜能无限却桀骜不驯,他深知李白不属于朝廷,而属于文学,他对李白的怠慢更多的是一份良苦用心。重逢,是把酒言欢的“惺惺相惜”,彼时的李白辞亲远游却四处碰壁,经历了蹉跎岁月,体会到李邕的良苦用心,应邀与李邕相会于江夏,昔日隔阂消散在觥筹交错之中,两人成了不打不相识的交心挚友。独酌,是故地重游的“深切缅怀”,李白拜访李邕旧居,于庭院踱步,欲邀昔日老友,却再无应答,悲伤之情涌上心头。
云游江夏,遇见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