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从考古资料看隋唐时期营州的地域文化

从考古资料看隋唐时期营州的地域文化

地域是指地理空间范围,这个空间的形成既有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后者通常影响前者而占主导地位。从古至今各地域间人群、族群交流、互动非常频繁,在特殊的历史空间下并伴随着长期移居现象的出现。尤其是,因战乱、灾祸、环境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人类生存空间产生危机,大量的移民现象就会表现得更加突出。在这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中,同时伴随着生产技术、文化习俗的迁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地域文化又具有相对的开放性。简而言之,地域文化的属性具有独立性与开放性,呈复合式的状态,它的形成取决于在这地理空间内生活的人群或族群。

1.隋唐时期营州的墓葬形制

隋唐时期营州墓葬的形制具有很强的地域传统,同时也呈现出“混乱”的状态。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地域的墓葬形制往往具有一种长时段的稳定性与统一性,基本不会出现非常大的波动。而这一地区的情况却截然相反。

中原文化特征的方形墓葬

这一地区已发现的隋唐时期方形墓葬共有42座,占墓葬总数的五分之一。从该地区已发现的纪年墓葬来看,这种形制的墓葬在隋朝与唐代早期非常盛行,如贾善墓呈弧边长方形墓室、韩暨墓呈方形墓室、蔡泽墓呈弧边方形墓室、蔡须达墓呈弧边方形墓室、孙则墓呈弧边方形墓室、王德墓呈弧边方形墓室。此外,非纪年墓中呈弧方形墓室包括西上台3号墓、西上台4号墓、西上台7号墓、二三四医院1号墓等;呈长方形墓室有西上台8号墓、西上台9号墓、西上台11号墓、朝阳新荒地2号墓、西上台17号墓、南大沟二号唐墓、朝阳大街3号墓、师范学校2号墓等。

可以发现这一地区内的方形墓葬大体可以分为弧边方形与长方形两种。这两种形制的方形墓在这一地区有着一定的历史传统,这种弧边方形墓是西晋以来中原地区常见的墓葬形制,在北方地区这种墓葬形制延续时间也非常之久。宿白先生曾把关中地区唐墓形制分为四种类型:双室弧方形砖室墓、单室弧方形或方形砖室墓、单室方形土洞墓、单室长方形土洞墓。可见隋唐时期营州地区的方形墓与关中地区墓葬形制基本保持一致。

众所周知,自从汉代在此设置辽西郡以来,该地区就一直处于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之内,并和辽东郡一起成为中原王朝管理东北边防事务的重镇,同时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中原战乱之际,部分北方士族携家来此躲避战火,并把中原文化传播到此地。由此,方形墓逐渐成为该地区最为主要的墓葬形制之一。而该地区的隋唐方形墓基本沿用前代的丧葬传统,说明营州作为隋唐两朝的东北重镇虽然远离王朝的文化中心,但在某些文化习俗方面与两京地区保持一致,可以看出中原文化在这一地区的影响。

从另一方面而言,虽然营州地区的方形墓有着浓厚的历史传统,但不能忽略与长安洛阳等核心地区相比,在这一地区的方形墓葬形制并不具有一种垄断性地位,反而并不常见的圆形墓葬在这一地区逐渐成为丧葬习俗的主导。

环渤海地区文化特征的圆形墓葬

根据《朝阳隋唐墓葬形制分类统计表》所列举的目前205座墓葬形制来看,在隋唐营州墓葬中圆形墓共83座,占据总数近二分之一;根据圆形墓出土的墓志以及考古类型学的断代,可以发现圆形墓从贞观九年到唐代中晚期在本地区都有出现,如张秀墓、王君墓、勾龙墓、左才墓、张狼墓、王德墓、鲁善都墓、杨律墓、孙默墓、骆英、高英淑墓、印染厂唐墓、黄河路唐墓、朝散大夫墓、衬布厂唐墓等等。圆形墓并不是营州地域所独有的墓葬形制,它最早出现是在山东淄博的崔氏家族墓地。

在1973年和1983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崔氏家族墓地发掘出土19 座墓葬⑥。除了1973 年发掘的五号墓墓室呈正方形外,其余均为圆形墓或椭圆形墓。众所周知,清河崔氏是南北时期北方地区的第一等的高门世族,其家族成员皆在官居高位,甚至到唐朝初年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同时清河崔氏也是著名的儒家世族,其家学以儒家礼法立身。然而他们却另辟蹊径,以这种不常见的圆形墓来作为家族成员的“最终归宿”。这不能不让人心存疑惑。

2.隋唐时期营州墓葬出土的器物

在这一地区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种类繁多,大体而言包括官吏俑、侍者俑、仪仗俑、风帽俑、胡人俑、靺鞨俑、镇墓兽、十二生肖俑、东罗马金币、以及银制高脚杯等。随葬品是具有浓厚时代特征的器物,在它们身上可以初步观察到特定地域的物质文明。因此,在本章节主要挑选若干文化因素较为显著的随葬品,并按照风格的属性进行分类,以此对隋唐时期营州的地域文化有进一步了解。

中原文化特征的器物

众所周知,俑是中国古代墓葬中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其意义在于代替了人殉,是一种文明进步的象征。从东周以降一直到隋唐时期,俑在墓葬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由于俑的塑造是模拟当时社会的人与物的外形,这为我们研究古代生活世界留下了直观的物质资料。在这一地区墓葬出土了大量人物俑,这些人物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的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 在该地区的隋唐墓葬中,男侍俑出土较为普遍,如在杨和墓、张狼墓、韩相墓、双塔区唐墓、于家窝铺2号墓、蔡泽墓、蔡须达墓以及黄河路唐墓等重要的墓葬中皆有出土。

而这些男侍俑的造型经历了平头幞头——硬脚幞头——前踣幞头——圆头幞头——长脚幞头——衬尖巾子幞头——翘脚幞头的演变。这一地区墓葬中的男侍俑所戴的幞头基本上都属于早期的平头幞头。此外,在北齐的娄睿墓和徐秀显墓的壁画中的人物已经开始身着圆领右衽窄袖长袍。

而这种服饰在北齐墓葬的陶俑之中也有大量的发现,包括娄睿墓、徐秀显墓以及高润墓等,与营州墓葬中不同的是他们戴的不是幞头而是鲜卑风帽。它是具有鲜卑风格的服饰,由于鲜卑是骑马民族,其民族服饰特色便是以紧身窄袖,长裤,靴子等装束为主;这样不仅骑跨马背时方便利索,而且小袖口、小裤口和靴子具有保暖的功能性。隋唐两朝的服饰风格基本沿袭北方,像南朝那种“褒衣博带,大冠高履”至少在唐朝前期是见不到的。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学者指出这种圆领服饰因素可能与西域圆领开杈衫有关。总之,这一地区的隋唐墓葬中出土的男侍俑与同一时期的唐墓中的侍俑具有相同性特征。

西域文化特征的器物

胡人俑的地区就是今天的辽宁朝阳即营州城,并且在数量上也颇为可观。如,孙则墓曾出土过骑马胡人俑1件,它深目高鼻、颧骨突出、身着圆领窄袖长袍,外观明显具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昆仑俑1件,头发卷曲,圆目高鼻,高颧骨,上身缠布带;胡人俑1件,深目高鼻,高颧骨,重络腮胡,头戴卷沿尖顶皮帽,身着紧身过膝袍。张狼墓出土陶胡人俑1件,头发梳成辫状向上束起,络腮胡子垂至胸前,高鼻深目,身着长甲披有云头披肩,宛如胡人武士。韩相墓出土胡人俑3件,头戴旋形尖帽,帽的护耳向上翻,高鼻深目,身着左衽圆领大衣。

总之,这些民族在迁徙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互动、积淀,终于在隋唐时期得到了一种融合,并形成一种极具地域性的文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地区,墓葬,文化,资料,地域,方形,时期,圆形,中原,形制,消息资讯,墓葬,唐墓,营州,幞头,形制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地区,墓葬,文化,资料,地域,方形,时期,圆形,中原,形制,消息资讯,墓葬,唐墓,营州,幞头,形制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地区,墓葬,文化,资料,地域,方形,时期,圆形,中原,形制,消息资讯,墓葬,唐墓,营州,幞头,形制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