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臣,他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品性刚正不阿,敢于向皇帝建言献策,甚至不惜冒犯龙颜,唐太宗曾赞誉他是自己的镜子。
虽然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但他贵为天子,在最初还是不能接受魏徵对他的直言劝谏。唐太宗曾经当着长孙皇后的面斥责魏徵,还说有朝一日一定要杀掉魏徵,但是在长孙皇后的劝慰下,唐太宗认识到魏徵对自己的重要性,从此以后唐太宗积极采纳魏徵的建议,成就了一段明君贤臣的佳话。
魏徵病逝之后,唐太宗非常痛心,不仅隆重地为魏徵准备了葬礼,同时还亲手拟写了碑文,这种荣耀证明唐太宗对魏徵的重视和珍惜,但是为什么日后唐太宗会砸掉了魏徵的墓碑,毁掉魏徵之子和公主的婚约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两种说法比较具有说服力。
第一,俗话说“伴君如伴虎”,魏徵辅佐唐太宗时所作的两件事激怒了这位是盛世明君,第一件事就是魏徵举荐不当,魏徵临死前向唐太宗推荐了两个贤能之士,希望在自己身故之后唐太宗能够好好重用这两个人。
唐太宗当然相信魏徵的眼光,在魏徵去世之后重用了杜正伦和侯君集这两个人。魏徵认为这两个人身负大才,担任丞相绰绰有余,可是唐太宗重用这两个人之后,他们两个相继获罪,侯君集甚至有参与谋反的嫌疑。
面对这种情况,唐太宗认为魏徵所推荐的人都名不副实,魏徵有举荐同党之嫌,历代帝王都非常忌讳臣下结党营私,这令唐太宗十分恼火。
第二件事情是魏徵在世的时候将自己给唐太宗的建言献策都整理出来,集结成册,甚至还给当时的史官褚遂良观看,这件事在魏徵去世后被唐太宗发现,唐太宗非常不认同这种做法,他认为这种行为有损自己在史官笔下的形象,毕竟没有哪一位君主希望自己在史官心中是一个只能够根据臣子的建议行事的人。
此时此刻,魏徵已经无法再为自己辩护,魏徵此举的真实用意是什么也无从考证,唐太宗本人的猜测成为行事的依据,同时在朝廷当中对魏徵有积怨的大臣也借机诋毁魏徵,两件事积累起来的不满情绪令唐太宗在盛怒之下砸掉了魏徵的墓碑。
第二,虽然以上两件事对唐太宗的影响很大,但同时认为,唐太宗这样一位贤明的君主不会仅仅这两件事就作出砸墓碑和毁婚约的激烈之举,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唐太宗对魏徵多年来的劝谏行为不满。
魏徵对唐太宗的劝谏不仅局限在政事上,同时涉及唐太宗的私生活。可以说魏徵劝谏唐太宗的时候有种慈父教子的感觉,虽然唐太宗对魏徵非常尊敬,但是他毕竟是一国之君,很难接受魏徵这种教儿子的劝谏方式。
唐太宗在承受魏徵长时间的教育式劝谏以后,终于在他离世之后不能再压抑心中的不满,以前文所述的两件事为契机,将心中的积郁都发泄了出来。
但是,无论哪种说法更接近与事实真相,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这就是魏徵是一位敢于说真话的贤臣,唐太宗是一位善纳人言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