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诗闲读:“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唐诗闲读:“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常我们说的要“飞将军”在一般情况下指的就是汉代名将李广,可是据历史(主要是《史记》和《资治通鉴》)记载,那个真正行军突袭敌营而获大胜指挥作战的将军是卫青不是李广,何以后人提起“飞将军”,就会想到李广,李广又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名声呢?原因可能有三:

(诗意图:平明寻白羽)

1、《史记.李将军列传》里称:“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史记》里最早称李广为“飞将军”,这个“飞将军”的名号是借匈奴人的嘴说出来的,又经大历史学家之笔写出,可信度极高,《史记》在历史学和文学史上的地位都足够高,《史记》记载的,疑者甚寡,而《史记》在这里只是记载了李广有被匈奴人这样称呼,并不指他指挥过像卫青那样大规模的战役;

2、《史记.李将军列传》里记载称:“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显然,李广是勇武过人,并有射虎的经历的,这很重要,这给李广在人们心中奠定了一个骑射能力惊人的初始印象,使我们在印象之中,那个与匈奴孤胆作战的英雄就是李广;

3、《史记》中“李广射石”的片段被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强化,李广的形象因这一首诗的描写而更加深入人心,使人们一旦提起汉代抗击匈奴的大将,想起的就是李广,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全诗如下: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的原题是《和张仆射塞下曲》,一组诗共有六首,六首诗通过写将军发令出征、夜巡射虎、雪夜慑敌、庆功宴舞、狩猎、品评德行等角度入手,表现了边塞真实生动的军旅生活与将士们英勇无畏的品格,把边关将士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磅礴气势描绘得跃然纸上。这组诗每一首又都可独立成章,每一首读来都内容丰满,寓意隽永,气势雄阔。这是第二首,这一首选入早期《语文》课本时作了简省,其余五首也极精彩,有时间可找来一读。这首诗的内容讲的就是《史记》中李广射虎中石的故事,只是诗比历史更形象,更精彩,也更让人记忆深刻。

第一句“林暗草惊风”直写晚上的现场:在昏暗的树林里,林中的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动,甚至沙沙作响,一个“惊”字,似乎给草赋予了生命,也同时给后面的将军的警觉举箭就射铺下了伏笔。在文学作品里,老虎(也称大虫)的出现,一般是伴着大风的,比如《水浒传》里“武松打虎”一节:“(武松)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这里风的渲染给将军“夜引弓”射虎提供了本能反应的条件。

第二句“将军夜引弓”正因为前面“草惊风”,这一句里的“夜引弓”才有理由。一个战术素养极高的将军,听到草动风声,应当有一种本能,迅速地射出一箭,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更精彩的是,射出一箭的结果如何呢,有没有射中什么呢?诗人留下悬念,没有像《史记》一样直写下去,而是就此止笔。

第三句“平明寻白羽”故事的时间已经转到了第二天早上,昨晚上将军射的哪一箭的结果如何,等到第二天早上才去查看,为什么呢,如果当时去看结果,情况晦暗不明,说不定会有危险,如果没有射中,如果真是老虎呢,于是,射箭的结果如何,第二天带了大队人马去检查结果是可信的,也是合乎一般的行事逻辑的。

第四句直呈射箭的结果,昨天晚上在草丛中的那个“老虎”原来只是一块石头墩子罢了,而那支箭,已经“没在石棱中”了,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我们试想,如果箭头要钻进石棱之中,这一箭射出去,劲头该有多大!《史记》记载了:“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将军又尝试去射,箭头却再也射不进石头中去(多半是崩飞的)。之所以昨夜能,而白天视线情况好了,反而不能,缘由就是将军在危急之时,发挥出了身体的潜能,更显将军临战之勇武。

“李广射虎中石”这段故事,在卢纶的演绎之下,变得更加精彩了,也因此流传更广了,李广也由此成为汉将军之中第一知名人物!他是被诗歌强化过的,加工过的历史人物!

(【唐诗闲读】之33,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的结果,史记,匈奴,历史,气势,右北平,李广,老虎,将军,中石,观点评论,夜引弓,史记,李广,将军,中石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的结果,史记,匈奴,历史,气势,右北平,李广,老虎,将军,中石,观点评论,夜引弓,史记,李广,将军,中石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的结果,史记,匈奴,历史,气势,右北平,李广,老虎,将军,中石,观点评论,夜引弓,史记,李广,将军,中石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