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看待唐五征高句丽和隋三征高句丽的异同点,难怪唐朝能赢

看待唐五征高句丽和隋三征高句丽的异同点,难怪唐朝能赢

◆前言:

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高句丽在建立之初只是一个小国,依附中原国家而生,但东汉动乱给了高句丽一个崛起的机会,它趁机发展吞并,成了中亚国家一个不能小视的东边国家。

隋炀帝曾三次远征高句丽,隋朝灭亡以后,它的后来者唐朝也在唐太宗和唐高宗的带领下五征高句丽,最终解决了高句丽这个麻烦。灭亡高句丽用了三个皇帝八次出征,那隋朝和唐朝的东征有什么异同点吗,笔者将会在下文为大家叙述。

(1)唐朝五征高句丽

唐朝并不是一开始就对高句丽有敌对之心的,如若能相安,谁人又会选择干戈。高句丽一开始对唐朝纳贡臣服,但它在享受唐朝种种优惠政策的时候也在向唐朝的敌对面称臣,墙头草一般的行为只是为保全自己。而且高句丽还一直不安分,多次侵扰唐朝的边境,太宗忍无可忍向着高句丽的方向说:“给我端了它!”从此,开始了唐朝征伐高句丽的路程。

唐太宗是一个谨慎之人,在第一次征伐高句丽之前唐太宗做了几年的准备。

①贞观一十九年,太宗率军从洛阳出发。太宗亲自带队,分两路向高句丽进发,高句丽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任然不是正值强盛的唐朝的对手,这一战展现了唐朝的雄风,剿灭了高句丽十多座城池,大大的损伤了高句丽的实力。但是因为守军誓死抵抗,唐军不耐天气严寒和粮草的不足只能班师回朝先行退兵。

②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决定第二次征讨高句丽,但他改变了策略,没有兴师动众,而是小队干扰,使其疲于奔命。唐军在牛进达、李海岸的带领下战无不胜,获得了一百多次胜利,斩首二千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高句丽不耐战争,让自己的儿子为使者前去求和。但是太宗知道高句丽并没有真正心服口服,又在思量第三次的战争。

③第三次战争依然很幸运很顺利,但由于太宗在中途去世,所以第三次战争也就这样无果而终,征讨高句丽的重担就交到了太宗的儿子高宗身上。

因为父皇李世民曾经生前的努力,加之有泉男生带路,所以高宗的东征就更加的得心应手。高宗虽然相比其父亲显得软弱没有帝王之气,但他贵在克服困难坚持。

太宗和隋朝有几次都是因为天气严寒,自然不支持,但是唐高宗拼尽全力克服了这些自然难题,一直坚持,一步一步往平壤走。既然唐朝政府和军民肯为高句丽付出这么巨大的代价,那么结局当然就是灭国。

(2)隋朝三征高句丽

隋朝相对于唐朝,隋炀帝相对于唐太宗,一下子就有了差距,所以这也决定了隋朝三征不顺利的结局。隋朝征讨高句丽时既不占据天时也不占据人和。隋炀帝第一次出征时还没有到达高句丽就已经溃不成军。陆路上,军队在行进的路上遇到了大雨,道路泥泞速度放缓,粮草已经吃紧,瘟疫成了压倒军队的最后一根稻草,军队里的士兵死伤过半。海上行进的士兵同样不顺利,在海上遇到了特别大的风浪,许多战船都直接翻了,士兵淹死无数,返航回国的时候剩余的士兵和战船不过出发时的十分之一。

《隋书》:“大业七年,帝将讨元之罪,车驾渡辽水,上营于辽东城,分道出师,各顿兵于其城下。高丽率兵出拒,战多不利,于是皆婴城固櫼守。帝令诸军攻之,又敕诸将:“高丽若降者,即宜抚纳,不得纵兵。”城将陷,贼辄言请降,诸将奉旨不敢赴机,先令驰奏。比报至,贼守御亦备,随出拒战。如此者再三,帝不悟。由是食尽师老,转输不继,诸军多败绩,于是班师。”

第二次东征在过程上还算顺利,已经到了攻城的地步,但是隋炀帝的后院起火了,国内有贵族发动叛乱,直接动摇了国之根本,隋炀帝只得抛弃重甲赶快回国,虽然在战争的过程中缴获很多,但最后直接给予了高句丽更多的战甲和武器。

隋朝杨广三征高句丽,杨广的错误指挥导致华夏损失惨重,严重削弱了华夏,华夏大乱,而高句丽还在,还俘获大量隋人不放还。后来中原人到高句丽,还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3)隋唐两国东征高句丽的异同点

①原因相同

从周到唐,大概有1600多年,朝鲜半岛北部的政权是由中国人建立的。从668年到现在,到1400年,朝鲜半岛北部是归朝鲜统治的。所以高句丽归根到底是中国的领土,自然要拿回来。高句丽和其他游牧民族不同,它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它拥有着完善的政府组织和非常完备的常备军队。这样的一个国家就和其他属国不同,对隋唐两国都是边境的一个大的威胁,一山自然不能容二虎,所以隋唐两国都对高句丽国进行了征讨。

②路线相同

隋朝和唐朝都是兵分两路,水路和陆路同时跟进,在两个路上给高句丽带来了压力。第三,隋唐两朝在征战高句丽上都准备了大量的兵力和其他后备军。隋朝第一次征高句丽用了100多万兵马,第二次用了60多万兵马,第三次用了近100万的兵马,加起来约300多万。而唐朝在征讨高句丽上更是准备良多,五次征讨下来所用的数量也绝对不输隋朝。所以隋朝和唐朝在高句丽上也都用心良苦。

①作战的情况不同

隋朝节节败退,而唐朝节节胜利。隋朝在第一次第二次作战的时候自然和国内都不给力,受到了很多的阻碍。反观唐朝,进军十分的顺利,唐高宗更是如同开了挂一般,直捣平壤,杀高句丽一个片甲不留。

②高句丽的投降态度不同

隋朝和唐朝对于高句丽来说都是强国,如果持久作战高句丽必然会吃亏,所以高句丽和两个国家都发出过和平的信号。

房玄龄说出了:“彼高丽(高句丽别称)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

这一番话就足以窥见唐朝对于高句丽的决绝态度。而隋炀帝则说:“高丽若降者,即宜抚纳,不得纵兵。”隋朝的态度相对于唐朝来说就柔和很多。

③统治者的决策不同

唐太宗在征讨高句丽上十分的有策略有主意,研究地形自己带兵突围,给了高句丽很大的压力。而隋炀帝在出兵问题上则是屡屡出错,经常出现事倍而功半的情况。

④内部情况不同

对高句丽作战时唐朝贞观之治,经济发展繁荣,国内政局也十分的稳定,国内人民对于外出打仗也是十分的支持,据说当时唐朝的百姓都说都说:“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

反观隋朝,隋炀帝是灭国之君,在国内横征暴掠本就不受人民的拥护,而且国内动乱起义是常事,所以在隋炀帝二征高句丽的时候因为后院起火(杨玄感叛乱)不得不撤回。且隋炀帝大量征兵,许多百姓自断手臂以免去上战场。

◆结语:

隋唐两个国家,隋炀帝唐太宗和唐高宗三个帝王,用了数年时间数百万兵力,八次征战终于将高句丽打败。隋唐都为中国的版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发动战争时还是应该尊重本国实力和人民,以绝后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隋朝,异同,唐太宗,唐朝,征讨,隋炀帝,自然,唐高宗,战争,隋三征,消息资讯,唐太宗,唐朝,隋炀帝,唐高宗,高句丽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隋朝,异同,唐太宗,唐朝,征讨,隋炀帝,自然,唐高宗,战争,隋三征,消息资讯,唐太宗,唐朝,隋炀帝,唐高宗,高句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隋朝,异同,唐太宗,唐朝,征讨,隋炀帝,自然,唐高宗,战争,隋三征,消息资讯,唐太宗,唐朝,隋炀帝,唐高宗,高句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