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朝的永乐皇帝在位期间,干了一件明朝史上第一件大工程,斥巨资修建大报恩寺塔。至于修此塔的初衷是什么不好讲,有说是为了供奉朱元璋和马皇后,也有说供奉自己的生母,不过朱棣此举,却是给大明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度”。
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下旨修建报恩寺塔,不过,修建工期超过了朱棣的预期,工程量惊人,前后花了19年,最为遗憾的是,朱棣生前并没有看到此塔的建成,直到他的孙子朱瞻基当皇帝的宣德六年才完工。如此巨大的工程,需要的人力自然非同一般,据史料记载,当时参与修建的人有10万之巨。
参与报恩寺塔建设的主要是两类人,一是士卒,二是民工。单从《明史》的记载来看,在现场的士卒的确不少,但不一定是劳力,而是维持劳动秩序和保安工作的。
民间和野史有一个传闻,报恩寺塔是由犯人所建。工程中使用的民工,特别是最苦最累的活都是囚犯在从事。《明史·郑辰传》中记载,建造报恩寺塔的时候工作条件艰苦,囚犯怨声载道,一度发生民变,朱棣派了郑辰去现场查看,为了让囚犯卖力,朱棣下诏,原犯死罪者,寺庙塔完工之日,赦免其死刑。
除了囚犯外,修建寺塔的最主要人员还有工匠,他们是技术人员,每一个工匠下面配备五名役夫,实行轮班制,三年一轮;烧造琉璃瓦的工匠则每一年一班,一次至少要服役三个月。
据记载,大报恩寺塔是一座高达78.2米的琉璃塔,通体用琉璃烧制,九层八面,角梁下悬挂风铃152个,日夜作响,数里外可闻。自建成之日起,就点燃长明塔灯144盏,每天耗油64斤,金碧辉煌,昼夜通明。
大报恩寺塔最独特的就是它所用的琉璃构件,琉璃以陶土为胎,经1200℃以上的高温烧制后,表面涂刷铅或硝为助熔剂,以铁、铜、钴、锰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再配以石英制成,但具体怎么做,都使用了什么配方,据说现在已经失传了。
当时,朱棣在兴建大报恩寺塔的时候,召集了天下工匠,特别是琉璃匠人,在宝塔山外的一代设官窑,烧造建塔所需的大量琉璃构件,当年共有72座窑场,在大报恩寺塔造好后,这些窑场就都废掉了。
就是这座耗费了大明无数财力的大报恩寺塔,在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遭受了第一次劫难,英国人强迫清政府在南京静海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也就是这期间,大报恩寺塔内很多珍宝被英军先后多次抢劫,其中金佛、金饰以及塔内的摆设,都让他们搜刮而去,塔内很多表面建筑涂有镀金的,也被英军拿出随身携带的刀子一块一块割掉。后来这种不齿的行为遭到强烈声讨,英军还为此赔了点补偿款。
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出现了内讧,洪秀全、杨秀清之间矛盾升级,当时北王韦昌辉接到洪秀全的密诏后,率兵三千连夜回天京诛杀杨秀清及其家眷,韦昌辉图谋不轨,有意扩大事态,株连杀戮了杨秀清部署2万余人。
翼王石达开闻讯后赶回天京,指责韦昌辉的罪恶行径,韦昌辉又起杀心,决定谋害石达开。石达开见状不妙,连夜逃往安庆,调集部队讨伐韦昌辉。
就在石达开和韦昌辉的这次对峙中,大报恩寺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当时韦昌辉在城内害怕石达开利用大报恩寺塔的高度向城内开炮,于是下令将塔炸毁,于是这座旷世宝塔至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