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包拯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国力最鼎盛的仁宗时期,他一生宦海几十年,当过的官职很多,总的来讲,是多居京官,少入中枢。
包拯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宋仁宗天仁五年(1027年),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初授大理评事,此官属大理寺属员,官阶九品,真正的九品芝麻官。大理寺,乃北宋三法司之一,大理评事“掌同司直,出使推按,参决疑狱。”其职能近似于当代的法官,这个官职历史悠久,一直延续到民国才废除。
包拯在大理评事任上不长,就被外放地方,翻阅史料我们会发现包拯的地方官履历非常丰富
外放第一职建昌(今江西永修)县令,时间不长,因父母年迈,为就近照顾父母,得吏部批准,改授离庐州(今合肥)不远的和州(今安徽和州)监税。景佑四年(1037年)结束守丧期的包拯,出任安徽天长知县。
四十岁前的包拯,除了极短暂在朝廷和江西任职,其履历从未离开过安徽老家,而且当的都是七品的知县或监税。
庆历元年(1041年),出任端州知府,端州就是今天广东的肇庆,盛产文房四宝中的端砚。
庆历三年(1043年),入京任殿中丞,此官从五品,为殿中省属官。后经监察御史王拱辰举荐,出任监察御史,品秩虽然只是从七品,但权限却很大,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
庆历六年(1046年)六月离京任京东路(治今河南商丘)转运使,这是五品外官,为主管运输事务的地方官。庆历七年(1047年)四月,改任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陕西转运使。一年后,调任河北路(治今河北大名)转运使。
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属于五品的辅官(待制,等待诰命之意)。皇祐四年(1050年)十月,除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次年,转任高阳关(今河北高阳东)路安抚使。乃大臣代表中枢巡视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称安抚使,一般由知府知州兼任。任期不长,由因丧子出任扬州、庐州知府,加刑部郎中。
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兵部员外郎、出知池州(今安徽池州),嘉祐元年(1056年),任刑部郎中,知江宁府。这一年的十二月,诏回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权知即代行之意,非正职。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升谏议大夫(从四品)、权任御史中丞(正四品)。
嘉祐六年(1061年),任给事中,三司使,皆为四品官,四日后,升任枢密副使,官秩正二品,这是包拯为官几十年来当过的最大的官。枢密院,为北宋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行政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包拯枢密副使的官职等同于副宰相。不久,调任礼部侍郎(正三品),固辞不受,仍居枢密副使。
包拯为官几十年,地方、中枢的履历都非常丰富。但他一生,任开封府尹的时间只有不到三年时间,而且还是权知开封府,属于代行,不是正式任职。他晚年做到了枢密副使(正二品)这样的高官,也算是几十年来朝廷对他为官兢兢业业、认认真真的肯定。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病死于枢密副使任上,终年六十岁,宋仁宗亲临吊唁,并为期辍朝一日,追封礼部尚书(正二品),谥号“孝肃”,肯定了包拯清廉为官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