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这个人留给后世的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他创造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不过有人说是“回光返照”,又有人称之为“最后的晚餐”,还有人说是“饥饿的盛世”,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客观的说,在乾隆的第一个十年中,中国确实是享受了相当的太平,这一份功绩我们也得承认,但是越到晚年,这个君主就越糊涂,这大概是中国帝王的通病,比如唐玄宗、宋太宗、清圣祖等。
不过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时,70岁的乾隆帝写下了一篇《古稀说》,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总结,让人看了有点想吐的感觉,其全文如下:
三代以上弗论矣,三代以下,为天子而寿登古稀者,才得六人,已见之近作矣。至乎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虽非大当,可谓小康。目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即所谓得古稀之六帝,元、明二祖,为创业之君,礼乐政刑有未遑焉。其余四帝,予所不足为法,而其时其政,亦岂有若今日哉,是诚古稀而已矣。夫值此古稀者,非上天所赐乎。
当然这段话不是特别的通俗易懂,从上文中一共传达了三个重要信息:
第一,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夏商周三代已经久远,暂不论述。三代以下,活到古稀之年的皇帝不超过六人。这六人中,汉武帝晚年怠误国政,梁武帝有善始无善终,唐明皇马嵬落魄,宋高宗偏孤临安,这些人都称不上是伟大的皇帝。
惟有元世祖和乞丐皇帝朱元璋,算是英明的皇帝,但他们都是开国皇帝,有武功天下却缺乏文治,都不如乾隆朝之鼎盛。
第二,历数国家灭亡之根源,无非就是八条,即:地方割据(强藩),外敌入侵(外患),权臣独揽(权臣),外戚参政(外戚),后宫祸水(女谒),太监专权(宦寺),佞臣当道(奸臣),小人误国(佞幸)。
如今他(乾隆)所统治的这个国家,这些东西全没有,大清王朝也政权牢固,疆域广阔,社会稳定,邻国和睦宾服,百姓安居乐业,人民喜笑颜开。
第三,这种富庶和平、安定团结的局面对于我这个“古来稀”的老人而言,正是上帝赐予我的恩赐,我真是帝王中最有福气、最有成就的大清皇帝。
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乾隆皇帝对于自己一生的成就,对于自己一手打造的这个帝国,真是骄傲得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个皇帝绝对相信,他创造了一个超越文景、贞观、开元的盛世,他的帝国已经登上了历史的顶峰,他的子孙后世也将继承一个万代无虞的铁打江山。
那么,既然没有了后顾之忧,对于这个“古来稀”的皇帝而言,是时候喘一口气,好好享受一下生活,奢靡一把了。
皇帝虽然号称“握有四海、富甲天下”,全天下的财富都是他的,但是,这也就是说说,真实情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皇帝的私人财政和国库是分开的。国库归户部管,花钱都要讲究程序,皇帝私产由内务府管,每个月初,户部往内务府“打钱”,算是给皇帝发“薪水”了。
按理来说,对于一个俭朴的皇帝而言,每月的薪水绝对够了,但是对于一个奢靡享受的皇帝而言,这笔钱就杯水车薪了。
所以,乾隆晚年,开销如流水,下面的大臣又不会钻营,搞不来钱,这个时候,一个人出现了,他就是和珅,他既能搞钱,又能体会圣意,所以想不发达都难。
就在这君臣无止境的索取之下,大清的元气被一点点掏空了,留给嘉庆的只能是一个空壳的盛世,而乾隆在断气的那会,还握着儿子嘉庆帝的手,等待着平叛流民起义的捷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