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明朝自明成祖朱棣后一直实行两京制,既北京和南京两个都城。在李自成的步步紧逼下,为何崇祯皇帝没有回到南京避难呢?
其实,崇祯真的想去南方,但经过一场争论后,不了了之。结果是崇祯被道德绑架了!
最早是谁先提议的,已不大能搞清。可能是首辅周延儒,也有记载是周皇后的提醒。当时崇祯心中留意,悄悄找首辅周延儒商量。商量的时候,崇祯知道事情关系重大,专门叮嘱“无泄”。然而还是走漏了风声。谁走漏的也不太清楚,遭到了懿安皇后(天启皇后)的反对,迫于压力,崇祯将此事搁置。
到了崇祯十七年,李自成从西安出发直奔北京,左中允李明睿再次提议迁都,并且两人详尽讨论了计划的细节,包括路线、军队调遣、资金等问题。但朱由检没有立刻交付廷议,他想等等看,看战事的进展是否还有转机。
大约半个月后,李明睿递呈奏疏,正式提请圣驾撤离北京——这是由崇祯授意,还是李自己的行动,不得而知——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内阁大学士陈演、魏藻德带头反对,他指使兵科给事中光时亨激烈谏阻,全是冠冕堂皇的高调,至有“不杀明睿,不足以安人心”之论。
崇祯碰了一鼻子灰。但他犹未死心。过了一个月,二月下旬,军情益急,崇祯召开御前会议,李明睿、李邦华再提南迁之议。翌日,崇祯召见阁员,正式表态。结果是大臣们无一表态,因为他们不愿意承担这个道德风险。
崇祯大彻大悟:他非但不可能从诸臣嘴里听到赞成南迁的表示,而且,只要他流露一丁点这种意图,就将被这些人当作充分表演自己如何忠贞不屈、愿为百姓社稷献身、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高尚情操的机会,同时,会用痛哭流涕的苦谏,把他——崇祯皇帝,刻画成一个抛弃祖宗、人民,自私胆小的逃跑者。
我们往深层次探究,这就是当时明朝官场的风气:从明代意识形态看,这是典型的道德作秀风。虚伪已成习惯,人们在现实面前抛弃责任,碌碌无为甚至玩忽职守;但是,说空话、说漂亮话、把自己打扮成伦理纲常最忠实的卫士,却争先恐后。国家存亡可以不顾,所谓“名节”却务必保持。
可历史证明,当时反对南迁的大臣,例如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在李自成进京后主动跪迎,而支持南迁的兵部尚书李邦华和大学士范景文却舍身殉国,明末的这场大戏真的折射出人性的复杂。
大明就是被这些人弄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