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非常特殊的年代,正是这个时代产生了很多能够脚踏实地研究山河自然地理,也有研究历史文献的实学的大家。徐霞客和顾炎武都出身太湖流域,其中徐霞客游记更是闻名于天下。其实他的另一个老乡顾炎武也是善于写游记亲身考察地理的大家。
徐霞客早亡十几年,没有顾炎武这样遭遇到国破家亡的境地。在那个沧海横流,风雨如晦的时代,顾炎武经常携带两头骡子,一箱书到处考察山川地理,人文典故,探索能够经世致用的实学。顾炎武曾作文表述自己:九州历其七,五岳登其四的一生调查实践生涯。
徐霞客的行迹和顾炎武则比较相反,徐霞客主要的方向是往南或者往西进行考察,对山川河流的源头进行考察。顾炎武则以昆山为起点,往北往西去考察。两人考察的目的也不一样,徐霞客出生在万历时代,那个时候明朝虽然已经有了末世的迹象,但是北方的努尔哈赤还未发迹。顾炎武则不同,他的家庭是昆山的大族,五湖三柳的锦绣江南,他的高祖,曾祖,祖父都是明朝的进士。但是因为清朝进军江南,在昆山之变中,顾炎武和好友归庄参加了抗清起义。在这场战争中,顾炎武的两个弟弟,生母何氏都死于乱军之中。顾炎武的嗣母王氏也绝食而死,因此对于顾炎武来说家乡是他的伤心之地。
后来促使顾炎武北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南明抗清的武装斗争基本失败,同时因为顾家之前用祖田八百亩质押给当地的地主叶方恒,但是却没有获得足够的资金。后来顾炎武想把祖田质押金还回去,却被地主叶方恒唆使他的仆人陆恩告发他通海。后来因为此事有了牢狱之灾,被多方营救获释。
经历以上种种事变后的顾炎武决定离开家乡,往北方去调查。北游二十年的顾炎武总是小心翼翼,隐蔽自己。往北地游览的一个原因就是考察北方地理形势,找寻明朝灭亡的教训。读史方舆纪要中说道:不得山东,则不可谋河北,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多得。由此看来顾炎武北上首先定居在山东是有重要规划的。
丁丙之秋,顾炎武从淮北启程,那个时候淮河正值梅雨季节,黄河夺了淮河的出海口,因此淮北地区变成了一片汪洋。黄河冲刷淮河古道,形成了洪泽湖,淮河地区成了灾区。顾炎武赤着脚走了二百里地,才踏上了干土。
在山东章丘顾炎武获得了一部分产业,这也是他能够有资本继续考察著作,娶妾生子的后盾。后来顾炎武并没有把山东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而是选择继续西行。从《天下郡国利弊病》中可以看出顾炎武认为天下有很多可攻可守的地区,但是关中却是避世的好地方。那么此时的顾炎武为何要选择继续避世呢?这是因为他预测东南将有三藩之乱有关。康熙元年,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镇守广东,两人皆有形成地方割据势实力。
康熙曾说过:自己继承帝位以来,把三藩,河务,漕运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甚至把这个写到了宫中的柱子上来提醒自己。因此在顾炎武看来如果吴三桂和尚可惜作乱,必然要从浙江,江西,湖南三个地方进攻,而朝廷的兵马也会取道山东南下。有过家破人亡经历又熟悉军事地理的顾炎武自然不会选择山东和南方这种兵乱的地方作为终老之地。
顾炎武这么明智地选择,李白就是预测了河北藩镇势力扩大,而唐玄宗好逸恶劳即将产生安史之乱的兆头,而自己又在朝廷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学,因此先去考察四川写了一篇《蜀道难》。然后顺江东下来到了马鞍山和南京,并去了皖南,写下了独坐敬亭山和送汪伦的千古绝句。
孔子说过:邦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因此顾炎武从山东出发前往山西,陕西,并到雁门关开垦。在山西顾炎武还与另一位明朝大师级人物傅山交友,并称傅山为:萧然物外,自得天机。两人经历相似,都是大家,不过傅山留下来的学问被他的画,字和医术所掩盖,其实傅山的史学功底也是登峰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