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俗语就是著名的将领,即作为将军必须在其中某个方面领先同时代其他将领,也就是将军之中的佼佼者。譬如太史公在《史记》中称呼王离“秦之名将也”。
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都是马上征战天下的英雄,谓之名将毫不为过也。
汉光武帝刘秀的战绩
汉光武帝刘秀,作为大汉王朝的延续者,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刘秀自跟随其兄长兄刘演于南阳郡起兵,刘秀也深谋远虑,经常亲率军队,身先士卒。
在昆阳之战中,刘秀曾率13名骑兵星夜出城,赴定陵县、郾县调集援兵赴援昆阳,更是亲率千余精锐为前锋,反复猛冲,斩杀王莽军千余人,汉军士气大振,最终取得昆阳大胜,让号称有百万大军的王莽新朝折翼与昆阳城下,从此新莽政权土崩瓦解。
在兄长大司马刘縯被更始帝无故所杀后,刘秀更是表现益发谦逊,韬光养晦、隐忍负重,取得更始帝的信任从而出抚河内。北渡黄河后,刘秀采取一边联合地方势力派,一边强化武装加强对弱小武装的打击吸收,很快统一的河北地区,最终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称帝。
唐太宗李世民的战绩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是大唐帝国的第二任皇帝,但无疑更是大唐帝国的缔造者。被后世誉为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的军旅生涯开始可以说很早。在隋朝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杨广在北巡长城时,被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关;李世民当初就在左屯卫将军云定兴的军队之中,参与了营救隋炀帝的军事行动。后来其父唐国公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跟随李渊多次出征,参与平叛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
李渊晋阳起兵,李世民就是最初的支持者之一,被封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紧跟着又被拜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率兵十万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不克而还,设三路伏兵于三王陵,击败隋将段达。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更是东征西战,为唐帝国扩充版图,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中原两大割据势力,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正是由于李世民的功勋,李渊不得不册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并特诏许天策府自置官属,使秦王府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
宋太祖赵匡胤的战绩
宋太祖赵匡胤,大宋帝国的开创者,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
赵匡胤早年投军出身,在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东征西讨,屡立战功。郭威称帝,赵匡胤出任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使,之后转任开封府马直军使;柴荣即位,擢升赵匡胤执掌禁军。
在高平之战中,赵匡胤作为禁军将领跟随柴荣迎战北汉、契丹联军入侵,面对前军溃败的情况,赵匡胤能够临危不乱,组织有效抵抗,最终反败为胜。在此战中,赵匡胤身先士卒,左臂被流箭射中,之后被拜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
赵匡胤在跟随周世宗柴荣参与了攻南唐之战,都是因为军功历次升任殿前都指挥使、定国军节度使,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忠武军节度使,深得柴荣信任,就在柴荣病逝前,命赵匡胤接替张永德出任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成为托孤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