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过了战火纷飞的安史之乱,在颠沛流离的年代,白家迎来了一个新生儿。
公元772年,年仅七个月大的白居易,被祖父抱在怀中逗弄,嫩生生的小脸蛋儿分外惹人怜爱。祖父看着这眉眼灵动的宝儿,一时间兴致上头,哪怕白居易还不会说话。他老人家却兴致勃勃的指着书案上的字,一个一个念给孙儿听。
这幅含饴弄孙之景,本是无心之举,未曾想过段时间,居易会开口说话后,竟能一字无误地指出并读出当日祖父教他的字来,顿时举家欢庆,这样一个天才般的少年诞生于白家,且将成长于白家,也必将光耀白家!
长大后的白居易也果然不负众望,二十几岁便考中了进士,以“离离原上草”一诗,赢得顾况青眼,诗歌风靡长安,传入日韩。年纪轻轻,便带着一腔热血,雄心勃勃的踏入了仕途。
年轻时的白居易有点愤世嫉俗,十分关注当时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勇于针砭时弊,敢于发声,写给上级的折子那是一沓一沓的。
大明宫有一披香殿,十分奢华精致,就连殿上的地板都铺上了厚厚的宣城蚕丝地毯。白居易非常愤怒,为此写了一首诗,名为《红线毯》,目的也写得很明确——忧蚕桑之费也,发出了“地不知寒,却有蚕丝披地;人需温暖,却无衣御寒”的悲哀。
此外,白居易还有写士兵贪图军功,乱捉无罪人的《缚戎人》,小户人家的女儿与人私奔后惨遭抛弃的规劝诗《井底引银瓶》凡此种种,皆为白乐天”心忧天下事,心怜百姓苦"的一片丹心。
公元810年,母亲逝世,已是中年的白居易回乡服丧,悲痛之余,常常回顾思考,这时又开始迷上佛经,整个人开始沉静下来,当初那种激扬澎湃的热情渐渐隐退,逐渐开始变得有理性了。
五年后,因宰相武元衡被盗所杀,白居易忧心忡忡,越过一众长官上书报告给了皇帝。结果被群起而攻之,不仅扣上了越职言事的罪名,还遭到了其他的污蔑。一道诏令,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很委屈,也很愤懑,更多的却是无奈和失望。到了江州,浔阳江头,他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结语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泪如雨下。他终于明白了政治,更是切身体会了官场之道。
白居易退却了,沉寂下来了,急流勇退,收敛锋芒。从此以后,他不再揭露社会的黑暗,也不在渴望官居高位,也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很失望的选择了明哲保身。
皇帝这时却重新启用了他,任命他为苏州刺史。到任后,他依然关心民生疾苦,但是不在上书针砭时弊,而是兢兢业业的治理他管辖的地区。
但白居易到底还是变了脸色,从前他非常反对“嘲风月、弄花草”很讽刺的是,如今他也这么干了,读佛道书籍,听歌唱曲,吟弄风月,玩赏美人。
想起以前的兼济天下,到现在独善其身,白居易有时候想想,也不免自嘲,偶有意趣,还会小作几首。像什么“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红泥煨酒,还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花非花、雾非雾”……名作很多,名句也很多,流传也甚广。
良辰美景,赏心悦事,悠游度日,超然物外,淡淡的平和的一日三餐,白居易非常优雅舒适的度过了他最后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