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从小不爱学习,就喜欢跑出去玩。有一次碰到老太太弄一根铁棒磨针。李白深受启发,然后就爱学习了。这个故事怎么看怎么觉得没有道理,铁棒那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针,老太太不是在搞笑吗!
但故事的结局却让人大跌眼镜。李白深受启发,回去好好学习,终于成为古往今来的第一大诗人。被宰相贺知章称李白是天上被贬到凡间的仙人。
一个完全让人感觉不通的故事,却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借助于历史,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应该相信什么!
1)故事的由来,宋代祝穆!
这个故事节选自宋代祝穆的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原文如下: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象耳山旁边有一个磨针溪。当地人传说,李白在附近的山中读书。时间长了,一个人在深山老林里读书,感到无聊寂寞。因此就准备放弃。在过这个溪流的时候,就看到一个老太太在溪水边磨一个捣米用的铁杵,李白很好奇,不知道老太太磨铁杵做什么。就多嘴问了一句。老太太说:“在磨针!”聪明的李白当时就明白什么意思,就回去继续苦读,直到读书大成。
祝穆是在写眉州的时候,看到这个磨针溪后,得知李白在此读书。打听到其中有一段故事,因而这样记录。也就是说,祝穆在记录这件故事的时候,基本上选择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这是一个奇怪的事情,是祝穆容易相信别人吗?
我们再看祝穆是谁。祝穆是南宋人,祖籍江西婺源人。祝穆的父亲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表弟。祝穆和弟弟是朱熹的弟子。也是一个大学问家,晚年自号樟隐老人。是一个著述非常丰富的人,隐居期间,撰成两部文献性巨著,一是类书《事文类聚》170卷;一是综合性地理志《方舆胜览》70卷。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祝穆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经过严格的考证的。走访过很多人,查阅过很多古籍。最重要的一点是,李白和祝穆都非常赞赏“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真实性合可操作性。尤其是李白,能“感其意,还卒业!”李白深受启发,因此回去苦读,最终成为诗仙。
也就是说,老太太的铁杵磨针确实隐藏着极深的哲理。
那么这个哲理究竟是什么?
2)磨针的人和买针的人,究竟有什么不同。
中国古人很喜欢山中读书。《三国演义》中曹操就因为对世道不满,而躲到山中读书。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开始是学武术,后来弃武习文,也同样选择在山中读书。
因此山中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寂寞。没有热闹的街市,没有吃喝玩乐的朋友,也没有花容月貌的美女。因此山中读书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寂寞的事情。
在深山老林里,与外界完全断绝关系。就这样专心读书,一读就是三年到十年。无聊的日子,只能自己思考,要么思考自己的往事,要么思考书中的内容。著名的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就是在龙场悟道,龙场什么地方,就是在鸟不拉屎的深山老林里。
李白是一个风流潇洒的人,被关在深山老林里读书,肯定耐不住寂寞。想要放弃,这时候看到老太太在溪边磨针。
一个老太太在深山老林里的溪边磨针。肯定家里距离集市太远。因此,她选择自己磨。也就是像我们想的那样,她多久才能磨出一个针来。我们在担心,李白说不定也在担心。
但老太太丝毫没有担心,她就这样淡淡的在溪边磨着。日复一日,寒暑不易。这时候时间对她来说,就不叫流逝,而是似乎是静止。因为她一直在磨针。她没有浪费一点时间。
李白考虑到的就是这种心气平和的磨针。就像老和尚在敲木鱼,日复一日,其实就是在日复一日的敲自己的心。
也就是说,李白的书就是老太太手中的铁棒,只要日复一日的学一点,不着急,不畏难,终有一天李白会完全把这些学会学通。就像老太太一样,磨去没有用的部分,找到其中的精华。
就像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书籍和事情。老太太要做的事情是绣花,李白做到事情是读书。在磨绣花针上,老太太是认真的,没有假借他人之手。李白在读书中也是认真的,没有靠其他人总结中心思想。
要想成为真正的绝顶高手,针就得一下一下的磨。爱迪生在选择适合的灯丝的时候,试验了一千多种材料。我们总不能说,爱迪生真傻,为什么不去买一个灯泡。
特别是在知识更新的时候,必须一本书一本书的去读。就是水平很高的人给你讲一本书好在哪里也是白搭,你听过之后五分钟就会忘了。
也就是说,很多人每年花很多时间,很多金钱在APP上听别人讲书。到底能记住多少,只有自己知道。而这么多本书,对自己有用的能记住一句,就已经是天大的收获了。
因此老太太的磨针,是打通了从做针到绣花整个工艺,不再受制于人。当然在刚开始磨的时候,必须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勇气。去罗马的苦有千万条,我选择最艰难的一条。因为经历越丰富,未来失败的几率就越小。这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
3)愚公移山,成就大业的往往坚韧不拔。
如果铁杵磨针还不够震撼人心,那么我们就看我们的老祖宗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才是真正的坚韧不拔的代表。当然也有人说我可以迁移。打不了迁到别的地方就可以了。
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既没有恒心磨针,也没有信心移山。反正到处都可以买针,到处都可以迁移。国内不行还可以迁到国外。
但是如果没有愚公这样的人,大多数普通人还真没有迁移的地方。我们都知道史前大洪水。原因就是天上的雨不停的下,而河流很多被阻塞,天下之间一片汪洋。这时候真的是任何人都无处可迁,面对着天地间的灾难束手无策。
这时候必须有人站出来,把大洪水弄走,还人类一个可以生活的空间。没法逃避。于是舜帝就让大禹去治水。大禹花了十三年时间,丈量九州,疏通河道,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终于完成了治水,让九州又可以繁衍生息。
可以说大禹的治水,远远比愚公移山更难。但愚公移山是局部的困难,因此愚公一家在义无反顾的做。很多人在看笑话。而大禹治水与大部分息息相关,所以看笑话的人就少了很多。
我们重新回到老太太磨针。这件事对周围的人影响更小,只是老太太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就是她通过磨针在磨练自己的毅力和能力。这跟别人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从大禹治水,到愚公移山,到铁杵成针,这本是一个道理。只是针对的对象不同。是从天下到个体的一个现象。
但这又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个体都是有莫大的毅力和恒心,还会担心这个国家很差吗!这简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因此,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会钻空子,耍小聪明的人。但这些人永远都不会成功。最多是守株待兔,最后荒芜了自己的田地。
而成大事的人,没有一个人是走捷径的。都是抱着“铁杵成针”的恒心和毅力在做事。如果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还去买更好的产品,那么自己能做什么?是不是一事无成。
因此,老太太说完李白立刻懂了,而祝穆过磨针溪时,他感慨万千,立刻采用了这个故事。就因为这才是李白自己亲自实践出来的成才之路。
综上所述:李白看到老太太磨针,看到了老太太在自己的领域的专心和专注。深受启发,因此继续回到山中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仅有的诗仙。
祝穆过磨针溪的时候,听说了这件事,多方考察之后,感叹人的成才不易,因此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让有志成才的人看到这个成才的秘诀。希望对后人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