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谏臣之所以能够成为名臣,和他遇到圣明的君主有很大关系,例如战国时期的触龙,唐太宗时期的魏征,明朝的海瑞等等,今天小编来讲一个大家不熟悉的人,他叫刘洎,是唐朝继魏征之后,李世民身边最重要的谏臣。
唐朝贞观七年,太宗李世民让朝臣们提意见,大臣们溜须拍马者居多,连老将尉迟恭都上书说当朝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没有意见可提。然后,唯有三个人,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李世民看名字,有两个人他自然能猜到,一个是宰相魏征,另一个是尚书戴胄,这俩老家伙天天给自己上课,都习惯了。但是还有一个人叫刘洎,是康州的长史,一个地方官,官衔只有四品,他的意见是现在奏本到达朝廷后,因为政务积压,处理的很慢,有的奏本甚至石沉大海,身为百姓的父母官,有时候棘手的事情比较多,朝廷的这种效率他非常不认可。李世民读完他的建议后,感觉心情舒畅,其他人不敢提的他提了,而且切中要害,给他升官!于是,他被调到长安。
十年过去了,随着戴胄和魏征的离去,朝廷的谏臣越来越少,李世民略感寂寞,于是他想起了这么多年兢兢业业一直老实干事情的刘洎。正巧弘文馆正在修书,要记载当朝皇帝的言行举止的,一方面是留作后世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对当朝皇帝起监督作用。李世民问大臣:“如果我有什么不太合适的行为,编纂者也要记下来吗?”其他人不敢回答,刘洎理直气壮的应道:“即使书上不记录,百姓心中也会记录的。”李世民听完很高兴,现在就缺这样的谏臣,于是让他做光禄大夫(二品),可以经常出入皇宫。后来他因屡次谏言,被升任为宰相。
李世民晚年,脾气开始暴躁,时常因为小事而对大臣发脾气。一次,他要求群臣当面说出他的缺点,当时位高权重的大臣们,例如长孙无忌、李勣等人,都说:“陛下没有缺点!”还有一些人不说话。只有刘洎直言:“最近陛下脾气不好,火气有点大,作为圣明的君主,是不能随意对大臣发火的。”李世民听完,点头答应:“是是是,朕一定改!”
唐太宗远征辽东,宰相马周、刘洎和褚遂良三人辅佐太子监国,太宗途中患病,消息传来,刘洎哭到:“陛下身患重病,我非常忧虑,我们需要用心辅佐太子。”后来被褚遂良误解,以为他盼着李世民早死,想扶太子早日上位。李世民回到长安后,听信了褚遂良的谗言,晚年的李世民可以接受大臣提意见,但是最忌讳的就是叛臣谋逆,于是就把刘洎打入天牢,赐他自尽。
直到武则天时期,刘洎的的子孙多次上书为他平反,武则天亲自下旨,冤情才得到昭雪。刘洎是著名的谏臣,然而晚年遭遇陷害,由于陷害他的褚遂良也是一个名臣,所以刘洎的结局,在历史上是充满争议的,您对刘洎有什么看法,欢迎发表见解哦。
答题有赞:自古明君时代,才会出谏臣,你认为下列四人,谁最容不下谏臣:A.武则天,B.赵匡胤,C.朱元璋,D.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