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辅国、程元振、俱文珍、高力士、仇士良......熟悉唐朝历史的人都知道,他们这几个人当权时间贯穿了唐朝中后期,是历史上著名的宦官。
何为宦官?
“宦”本来是在帝星之西的星座,所以也用它来称呼帝王的随伺之人。
起源于先秦和西汉时期,且最开始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阉人。
对于宦官还有很多种称呼,如公公、内侍、内监等等,后来泛指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他们原本只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
但毕竟终日与皇室成员朝夕相处,久而久之遂能博取信赖或有可乘之机,因而古代宦官乱政的现象屡见不鲜。
到了唐朝中后期更盛,在这个时期宦官的地位达到了巅峰,不仅干政、还疯狂敛财。
上面说到的几个著名宦官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本应该是人人看低的“狗奴才”,最后不令大臣、后宫嫔妃对他们毕恭毕敬,像祖宗一样捧着;就连皇帝都不敢得罪他们,任由其摆布。
以至于,在当时的唐朝,不管官有多大,身份有多高贵,对皇帝身边的“狗”是不可轻易得罪的。
否则,这些个宦官一旦逮住机会,他变成主人你变成奴才,铁定会使坏让你好好尝尝什么叫“奴才味”,让你受尽屈辱。
主要是他们扮演着一个“中间人”的身份,大臣和皇帝沟通交流都由他们负责传话、皇帝晚上在哪个妃子寝宫就寝也能决定。
可以说,宦官是皇帝最亲近之人,刚好他们就利用“中间人”这个身份,谋天下人不敢谋之事。
因为,宦官这个特殊的群体已经不是一个“完人”了,欲望以及生活乐趣也没有了。
唯一的爱好就是敛财,想办法往自己兜里搞钱,乃至干政、夺权、弑君等等。
按理说,宦官只不过是皇室的家奴,顶多不是在皇帝面前“吹吹耳边风”,何以敢大肆敛财干扰朝政?最后他们甚至敢于谋杀皇帝、废立皇帝?
这些令人唾弃又让人害怕的宦官,在唐朝是如何一步步走上,一手遮天的地位的呢?
这要从唐肃宗开始说起了,因为他能登上皇位,开启宦官时代的李辅国,有很大功劳。
当时,还是唐玄宗当皇帝的时候,发生一场暴乱,史称安史之乱。
眼看叛军就要打入皇宫了,害怕的唐玄宗为了保命连忙逃跑,仓促之余还不忘留下太子安抚民心和迎抗敌人。
没有经历过大事的太子,哪里知道如何应付。这时候,李辅国主动献策,成功地帮助了太子顺利平乱,并且太子还登上了皇位。
这个太子就是——唐肃宗!
在此之后,李辅国凭借着帮助唐肃宗登基一事,开始掌握军政大权,权倾朝野。
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见皇帝都须经过李辅国的安排,皇帝的诏书也需要李辅国的署名才能施行,群臣不敢提出不同意见。
自古小人得志,必嚣张跋扈。李辅国嚣张到出宫都要讲究大排场,那阵仗搞起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皇帝出巡。
再然后李辅国野心更加膨胀,间接弄死了唐肃宗,扶持了唐代宗上位。
因念其拥立之功,唐代宗册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成为唐朝第一位宦官宰相,拉开了唐朝宦官当政专权的序幕。
本以为还可以随心所欲欺负像欺负唐肃宗一样欺负唐代宗的李辅国,万万没想到,唐代宗早已起了杀心。
先是夺其兵权,后罢其辅国官职,进封为博陆王。不久,又派人深夜将其刺杀,还割其头颅。
虽然干掉了李辅国,可唐代宗还是没有意识到宦官会祸乱朝纲的危险:死了一个李辅国,不代表没有李辅国第二。
唐代宗不仅没有彻底地将宦官干政势力铲除,还对宦官委以重任,为此成立了一个宦官的专门军队——神策军。
由此宦官势力又攀上了一个高峰,而真正到达巅峰的是唐德宗时期。
京师武器库都开始归军器使管理了,军器使是宦官的职位。
这个职位掌管着整个朝廷的武器,就连衙门去抓个贼需要武器都得向军器使申请。
枪杆子永远都是权力的核心,谁掌握了枪杆子就掌握了权力。
军权、武器都由着宦官打理就算了,连财政大权,唐德宗都交给宦官来管。
因为生性多疑的他,对谁都不放心,觉得国库的财富就是自己的,不允许别人惦记。
干脆就把国库里的财物全都转移到自己的琼林、大盈库,这样谁也动不了,毕竟是自己的心腹在管着,不怕。
从而导致了在李辅国之后的程元振、俱文珍、高力士、仇士良等宦官,同时掌握了军权和财政大权。
慢慢的,不管是谁想当皇帝,这些宦官都有着决定性的权利,他们为了利益可以弑杀旧君主,但是又必须屈服于新皇权。
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主子登基为新皇帝以获得新皇帝的宠信,是家奴在参与皇室的内部纠纷,就像旧社会有钱人家好几个儿子争财产,其“家奴”帮助他们争夺财产一样。
可以说,唐朝的命运也就在他们一念之间,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家奴”的权利可以大到可以夺取皇位,自己当皇帝,这就是唐朝的宦官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