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王安石跟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均希望通过改革扭转颓势但路线不同

王安石跟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均希望通过改革扭转颓势但路线不同

王安石跟司马光、欧阳修、苏轼一样,都关心国家、心怀百姓,都希望能够通过系统性改革,扭转宋朝后期的积贫积弱状态。而且,他们曾经还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之所以走向反目成仇,不是什么人品、道德问题,纯粹是由于在治国方面的思路、线路差异。

北宋开国以后,就处于一种“先天不良”的状态:对外,通过军事渠道拿辽国、西夏毫无办法,只能一方面花钱买平安、一方面豢养规模庞大的军队寻求心理安慰;对内,由于刻意的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出现了大量需要国家出面供养的文人、官员,而且还呈现出滚雪球一般的姿态。

因此,经过短短几十年,北宋就出现了严重的冗员、冗兵、冗费问题,即所谓的“三冗”,经济压力巨大,加上吏治败坏、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异常尖锐,许多优秀政治家都提出了改革图强的主张。

早在宋仁宗期间,范仲淹就以“参知政事”的身份,提出了革旧除弊的十条举措,涵盖了军事、经济、吏治、科举等方方面面,比较重要的建议包括恢复府兵制、改革科举、加强官员考核。在宋仁宗的支持下,“庆历新政”由此开展。

然而,即使旧制再不合理,但因牵涉到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任何试图对其进行改变的举动都会招致山呼海啸般的反对。因此,范仲淹在位不到一年、改革主张几乎还没有得到落实,就在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声中黯然离职。

王安石

但在随后的十多年间,改革的呼声从未间断,许多优秀政治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改革理论主张,如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事书》、司马光的《论财利疏》、苏轼的《嘉祐制策》等。

而随着年轻气盛、雄心勃勃的宋神宗即位,在他几乎无条件的支持下,另一位政治家开始了一场远比范仲淹深刻而全面的改革,这就是王安石变法(也称“熙宁变法”)。

宋神宗于治平四年(1067年)到元丰八年(1085年)在位,而王安石变法在熙宁二年(1069年)到元丰八年(1085年)期间开展,其核心诉求很简单,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富国强兵。变法的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国家运行的各个领域,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有定位于解决冗费问题、提高财政实力的,包括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等;解决冗兵问题、致力于强兵的,包括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等;而贡举法、三舍法等等则聚焦于缓解冗官问题。

由于王安石在入京任职之前,就以在地方的出色政绩名动天下,因此,当他被宋神宗委以重任指出,天下有识之士一度欢欣鼓舞,认为他必将做出一番事业、扭转国家的贫弱局面。

三不足

然而,也许是北宋的问题太过于严峻,或者由于王安石过于急切地想要建功立业,他推行变法的决心坚定、意志顽强,洋溢着一往无前热血与激情。面对那些类似当初范仲淹面临过的反对声,王安石提出了惊世骇俗的“三不足”理论,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秉承这种思想,王安石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那些即使客观上具备合理性、只是因为视角不同的建议,也被他视为反对变法的顽固思想,被他予以严厉打击。甚至那些曾经的朋友、同仁,都被他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对此,史书有一番总结:“于是吕公著、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富弼、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

即,那些王安石曾经的支持者乃至好朋友,都遭到了他的打击。其中就包括欧阳修、司马光等人。其中,司马光很具备代表性。

王安石、司马光曾经是一对好朋友,他们都被宋神宗欣赏、尊重,可谓左膀右臂。但随着王安石主政,双方走向了对立面。

赵顼

熙宁元年(1068年),当时即位没多久的宋神宗召集大臣开会,与众人商议如何增加国库的收入。

对此,司马光提出的方案是“节流”,即裁汰浮费、减少皇亲大臣的赐赏等费用,以实现上行下效、带动全国兴起简朴之风的目的;但王安石旗帜鲜明地反对老友的这种思维,他的主张是“开源”,省钱不可能致富,只有善于赚钱、理财,才能实现国家富裕。

司马光不甘示弱,他认为王安石的理论纯属空谈、异想天开,两人随即围绕变法思路产生了争论。接下来,这种趋势进一步蔓延,发展为两派官员的大规模论战,甚至差点要动手。

自此之后,司马光、王安石关系恶化,乃至反目成仇。

但在实际上,他们都是力主改革的中坚力量,当初司马光在《论财利疏》中提出的役法改革主张,其实跟王安石“免役法”一脉相承;同时,两人关于改革的方式意见相左,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大刀阔斧、彻底否决过往机制的模式,认为应当有的放矢、有所区分,那些好的政策应该保留,而诸如皇权高度集中、官员队伍管理失衡、三冗三费等毛病都应当被改革。

但是,王安石并不接受这种有“和稀泥”之嫌的意见,而随着双方矛盾的加剧,两人几乎完全撕破脸,当王安石收到宋神宗重用、全权负责变法的十多年间,司马光故意不问政事。

司马光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二人反目成仇,司马光也走向了极端,变成“为了反对而反对”,凡是王安石主张的、他都予以痛斥。

客观来说,王安石变法为改变宋朝的困局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经济上,有效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兼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扭转了长期以来的积贫积弱局面;军事上,有效解决了冗兵问题,既节省了军费开支、又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科举改革,则培养了一大批务实的人才。

但王安石对不同意见的排斥,却也把太多人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加上既得利益集团的疯狂反对,他逐渐陷入孤立,改革举步维艰。到了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崩、王安石失势,司马光则重新上台执政。心怀愤懑的他,一股脑地将过去十多年的变法政策全部废除,对其中积极有益的部分也一律抛弃,为了反对王安石而否定变法,可谓公报私仇、矫枉过正。

有意思的是,苏轼当初曾经反对王安石的免役法;但经过对实践的判断,后来改为支持这一政策,扭头反对司马光将其推翻的举动。他甚至指责司马光:“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但司马光也与当初的王安石一样,“光笑之。”对此置之不理。也许这就是“屠龙者终为恶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路线,宋神宗,国家,欧阳修,王安石,问题,司马光,改革,苏轼,范仲淹,知识科普,宋神宗,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路线,宋神宗,国家,欧阳修,王安石,问题,司马光,改革,苏轼,范仲淹,知识科普,宋神宗,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路线,宋神宗,国家,欧阳修,王安石,问题,司马光,改革,苏轼,范仲淹,知识科普,宋神宗,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