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导读:
公元1619(后金天命四)年农历三月初五,这一天对于明朝的统治者朱翊钧来讲是一个惨重的打击,对于整个飘摇欲坠的大明江山来讲亦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致命伤害,好在他们此时还没收到远在西北的辽东战场所传来的噩耗。当天下午,明朝派往与努尔哈赤作战的以李如柏为首的南路军不战而败,纷纷溃逃,与此同时,原本与李如柏军会和的李氏朝鲜军队也投降了努尔哈赤。至此,明朝所派往辽东作战的四路大军全部失败,大明王朝由一个本就走着下坡路的帝国逐渐跌进了万丈深渊。正在此时,对手努尔哈赤所建立的后金政权因此一战愈显强大,相较以往,向来以攻为守的明王朝现如今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了。
本文的研究内容:
此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沪战役”,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一战,同时还是历史上少有的热兵器与冷兵器交战,冷兵器胜出的一战。此战交战双方的作战方略如何,努尔哈赤到底是以何种战术打败明朝军队十余万人的?关于这些问题,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公元1618(天命三)年,努尔哈赤正式与明宣战,随后,率领着大军一路攻城掠地,打到了辽宁。对于努尔哈赤大军形势的几经骤变,明朝统治者朱翊钧也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转而立马从山西、四川、广东、甘肃等地集合兵力与之抗衡,并派出大将杨镐统领全军,坐镇指挥。明朝从各地所调遣的兵力为九万余人,加上向来与大明交好的海西女真叶赫部军队一万余人、李氏朝鲜军队一万余人,共计十一万余人,而努尔哈赤这边只有七万余人,且在武器上与明军的大炮、鸟枪显得更加落后。
杨镐的基本战略为:将十一万明军分兵四路,合歼努尔哈赤。总兵杜松率领三万明军为主力部队,从沈阳出发正面进攻;总兵马林则率领大军一万五千余人,从开原出发,绕到浑河上游配合杜松的主力部队侧击努尔哈赤;总兵李如柏,率领两万五千人从西南进攻,以防止努尔哈赤败军潜逃;最后派总兵刘綎率一万大军与盟友朝鲜军队会师,从南面进攻配合主力作战。另外则留守一部分人驻兵沈阳,作为应急部队,随时听从指挥。与此同时,押运辎重、维持交通等等后勤工作杨镐都安排了专门的军队给予保障。杨镐自己则坐镇沈阳,运筹帷幄。
然而,看似十分严谨的作战方略,为何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呢?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努尔哈赤的作战方略,对于杨镐的“四路大军方针”,努尔哈赤则显得不以为然,与杨镐相反,他的战略则是合军一处,逐个击破。公元1619(天命四)年三月初一,努尔哈赤与明军主力杜松军队初次相遇,为了方便作战,杜松分兵两路,令主力部队进驻萨尔浒附近,自己则率领一万大军进兵吉林崖。探查到杜松的作战方略后,努尔哈赤立马亲率四万五千大军与杜松驻守在吉林崖的一万大军进行交战,另一方面,令余下的力量全部调至萨尔浒,与杜松主力部队作战。次日,萨尔浒和吉林崖的两处大军都交上火了,努尔哈赤的四万五千大军以绝对优势速胜了杜松在吉林崖的一万大军,完胜后立马转移战地,前往萨尔浒支援后续力量,最终在萨尔浒打败了全部杜松大军,至此,明军的主力部队灭亡。
在灭掉明军主力后,努尔哈赤并没有得意忘形,因为此时的明军还有三路人马朝着自己奔袭而来,在数量上还是完全可以碾压自己的,于是努尔哈赤在解决杜松大军后立马率军北上,与马林的北路军交战。在失去了杜松主力部队后的北路军,显得更加群龙无首,努尔哈赤则立马借此一举拿下马林大军。随后,努尔哈赤让一部分人穿上明军的衣服,拿着杜松的令牌告诉东路军总兵刘綎,表明杜松已逼近赫图阿拉城,令刘綎火速增员。被即将迎来的大仗冲昏头脑的刘綎却信以为真,立马率军火速前进,殊不知此时的杜松主力和马林北路军已经命丧黄泉。中计的刘綎大军在赶往赫图阿拉城的途中被努尔哈赤早已设好的伏兵一举拿下,初五,听闻三路大军全部溃败的南路军,不战而败,一哄而散。
结语:
至此,努尔哈赤在萨尔浒的一战全部结束,明朝也因此一役元气大伤,想再次爬起来的梦想就此破灭,而位于西北地区的努尔哈赤却因此一役夺得了辽东的主动权,为其攻入山海关图霸中原打下了一个坚固的基础,与此同时,“后金”这位枭雄正在俨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