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为中国新诗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在民国历史舞台上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郭沫若也是一位出色的考古学家,如其乳名“文豹”一般,郭沫若书生文气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狂野的心,这种野性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里,更体现在他对古代艺术品的痴迷:找寻《兰亭集序》、《永乐大典》等国之瑰宝的踪影是他终生的追求。为此,郭沫若曾立下理想,那就是亲自让这些失传已久的文物重现人间,在新世界继续展现旧天空的蔚蓝。
“艺术家都是疯子。”这话一点儿不假,凡是在某一领域深耕入潜的创作者,总会对自己所热爱的东西怀有特殊的感情。作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创作者,郭沫若对古代文学始终怀着激扬的热忱。为了找寻失落的文明,他想要对三座皇陵进行考古挖掘工作:秦始皇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以及明朝朱棣皇帝的长陵。
秦始皇陵大家都知道,只是光怪陆离的传说就够吓人的,民间还流传着满城布满水银、阴兵严阵以待等故事。而且,如此宏大的一座标杆级陵墓,非万事俱备不能妄动,所以郭沫若最钟爱的始皇陵首先被排除在外。
武则天作为唯一被正史承认的女皇,乾陵的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最后郭沫若将目光投向了朱棣的长陵。之所以选择打开长陵有两大原因:其一,未被盗墓贼光顾过,里面依旧保持着埋葬的原貌,非常利于考古工作的开展;其二,普遍认为,永乐年间编纂的史诗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已被李自成的大火烧毁了,但郭沫若认为它很可能就陪伴着朱棣,还躺在沉沉的地下。
《永乐大典》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旷古烁今的经世巨典,其至今散落于世界各个角落,并且副本由于战火流失,很大一部分已经亡佚。所以,找到《大典》的正本,就是找回中国文化的一个光辉符号。不过后来郭沫若不知从何处得到的消息,称《永乐大典》可能存藏于万历皇帝的定陵。
万历皇帝因此成为了“被”重见天日的对象。考古队打开定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定陵与长陵的结构相似,但定陵比长陵的规模要小很多,所以定陵的试验性发掘算是为长陵的动工积累经验,万历帝也只好无奈当了一回“小白鼠”。
然而当时的考古和文物保护技术太落后,打开万历帝陵墓后,大量的文物由于瞬间氧化作用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这次挖掘也随之演变成为考古史上的一次灾难。同样令郭沫若不快的是,定陵里关于《永乐大典》的正本去向了无痕迹。
这时一种说法开始流行起来,那就是正本可能被嘉靖皇帝带入了地宫之下。为什么?因为据《明实录》记载,嘉靖帝甚为喜爱《永乐大典》,甚至不惜耗费巨大人力物资将一万多册的大典复抄了一份。但是这项工程太过繁大,还没等完成,嘉靖帝就驾崩了。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嘉靖帝驾崩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而其下葬时间却是隆庆元年三月十七日,拖了这么久干嘛了?
原来隆庆帝是为了了却父皇的心愿。他继续令人抄录《永乐大典》,完成后才将正本陪葬于嘉靖墓,而将副本留在了皇宫在,这才耽误了嘉靖帝的下葬。并且,史书记载隆庆帝嘉奖抄书有功人员的时间,与嘉靖帝下葬的时间相吻合。
郭沫若因此坚定了《永乐大典》正本存于嘉靖帝地宫的观点,然而鉴于定陵的失败,有关部门否定了他继续开挖嘉靖皇陵的计划。迄今而止,这部绝世奇书仍下落不明,它是否还完好无损地藏在某个皇陵,还是已经被毁得所剩无几,或许只有未来才能解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