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是我们历史上中原九大大统一王朝之一,也曾有过辉煌的文明。其经济总量一度达到世界的百分之七十,尤其是在仁宗盛世时期到达了巅峰。可是至今为止受争议最多的还是宋朝,如此富庶的一个王朝为何引来如此多的非议呢?其实引来非议的不应该是大宋,而是大宋的统治者,正是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才让大宋有着诸多争议。
大宋是承自五代十国中的后周,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原本是后周殿前指挥使。并且赵匡胤本人也是由周世宗柴荣一手提拔的,可以说柴荣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
想当年周世宗柴荣是何等英雄气概和雄才大略。后周在他手上北破契丹,南拒南唐。后周大军所到之处可谓是所向披靡。而柴荣更是对赵匡胤信任有加,否则不会让他做到殿前智慧使的位置,可惜柴荣英雄气短,在北征契丹之时病死了。
柴荣死后由他年幼的儿子柴宗训继位,之后正好遇上北汉犯境,赵匡胤前往抵御,却发动了“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天下。首先赵匡胤能如此成功的夺取后周天下是因为此时后周皇帝年幼无力把握政局。
赵匡胤趁柴荣死后,欺负他老上司留下来的孤儿寡母这一点已经引起不齿。在这之后赵匡胤虽说没有像杨坚那样将前朝皇室成员诛杀,并且还“善待”后周皇室,可是柴宗训年纪轻轻就死了,而柴荣的几个儿子也是不知所终。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善待前朝皇室?
赵匡胤本人是因为兵权在握而黄袍加身的,因此这也导致了他对武将的猜忌,因此也就有了后来的“杯酒释兵权”。而其弟赵光义比起赵匡胤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幅度削弱武将的地位。这也就导致了之后的宋朝武力是出了名的孱弱,一群只知道之乎者也的文人的确可以治理国家,可是他们能够带兵打仗吗?像范仲淹一样文武双全的文官只是少数。当时的整个朝廷重文轻武。例如大名鼎鼎的狄青就是被弹劾所以遭到猜忌而死。而弹劾他的人恰恰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
因为宋朝军事实力的孱弱导致了其对外战争可以说是屡战屡败。
对辽作战中,赵光义发动两次大规模北伐皆以失败而告终,之后的宋真宗更是畏敌如虎,若不是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宋真宗亲临前线督战北宋早就坚持不到靖康之耻了。而大宋因为皇帝亲征士气大振之时本可以继续进军。恰逢辽人议和,吓破胆的大宋君臣不顾宰相寇准的反对签订了“澶渊之盟”希望用钱来买和平。
而之后李元昊起兵反宋,建立西夏,仅仅数万人马就打的大宋无力招架。之后的数场战役中,大宋主力部队更是死伤惨重,无奈也只能与边陲小国签订议和条约。此等情况直到宋神宗继位之后发动军制改革对西夏的战争才稍微有所改善,可惜朝中守旧派太多,因此最后新政也被迫放弃。
之后和金国的战争更是让大家对大宋的印象跌落谷底。十五万宋军被数千辽军击败,让金人知道了大宋武力孱弱。所以金人才能如此的肆无忌惮,而之后的“靖康之耻”更是让大宋军民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灾难。可是当金人兵临城下时,大宋军民奋起抵抗,可是早已被吓破胆的大宋统治者徽钦二帝执意苟合才有了这一切。
而之后当大宋军民在南方站稳脚跟,李纲,宗泽还有岳飞等人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时又受到了统治者的阻扰。秦桧等人更是在皇帝的授意下杀害了岳飞,使得大宋再也没有收复中原的可能。之后的南宋和北宋一样和金国数次签订合约,希望用钱来买太平。终南宋一朝都是主和派占上风,而许许多多的有志之士和主战派人士却遭到了朝廷的打压。例如辛弃疾,他本该杀敌报国却只能在笔墨之间尽情的发泄自己的情绪。
而今天大宋引来非议最多的是因为其武力孱弱和过度的重文轻武,有识之士虽希望能改变这种状态,奈何终究胳膊拧不过大腿。正是这种种原因才有了大宋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