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唐代宗李豫一直以德才兼备的形象示人。论私德,他宽厚仁爱、忠于爱情,一则《珍珠传奇》感天动地。论才能,他平定了安史之乱,亲手再造大唐。
后人还将“世宗”(因为避讳以“代宗”代替)这个“不祧”之庙号授予了他,似乎大唐二十二帝,除了李渊、李世民,李豫无人能及。
但批评唐代宗的声音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类人认为李豫既无才也谈不上有德,甚至认为他就是大唐帝国衰败的直接责任人。
一个人不应该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到底哪一个才是唐代宗的真面目呢?我们先从他的身份谈起。
李豫是唐肃宗的庶长子,生母是个罚入宫中为奴的宫女。按照这个出身,李豫原本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
唐肃宗的第一任嫡妻韦氏生了两个儿子,遗憾的是,由于遭到李林甫的打压,唐肃宗被迫与韦氏离婚,两个儿子从嫡子变成了庶子,失去了储君的资格。
第二任妻子张皇后也生了两个儿子,可惜这两个孩子太小,唐肃宗登基时一个刚3岁,一个还未满月,国家危难之际他们都不适合当太子。
就这样李豫以庶长子的身份,幸运地成了皇位继承人。
皇后有亲儿子,太子却不是皇后所生,这是一种相当危险的状态,结局通常以骨肉相残而终。
事实上,随着唐代宗李豫的登基,张皇后以及她的幼子也确实都死于非命了。
◑杀害嫡母
张皇后其实是一位被严重黑化的女人,原因有点复杂,我曾专门撰文分析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我往期作品。
唐肃宗驾崩那一夜的故事被隐藏得太深,按照史书的说法,那夜张皇后企图废掉李豫,结果却被李辅国反杀,李豫惊险登基。
我分析的结论是:张皇后原本想联合李豫除掉李辅国,不料李豫却勾结李辅国,抓捕并杀害了张皇后。
理由很简单,张皇后是女强人,还育有嫡子,对李豫的储位形成了直接威胁;而李辅国是个太监,可以做盟友。
那天,张皇后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遇害,这表明李豫和李辅国做了充分的准备,而所谓张皇后图谋作乱则是栽赃。
史书为了塑造李豫皇位的合法性,只能将张皇后做黑化处理。即便如此,有一个事实不容抹杀,只是所有人都对它装聋作哑罢了,那就是李豫杀害了嫡母张皇后。
更加让人细思极恐的是,张皇后6岁的幼子李侗也神秘地死了(长子两年前病逝),死因不详。这件事我不赘言,您细品。
◑宠幸宦官
唐朝是宦官们最高光的历史时期,那时候的太监们不光是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极,甚至将皇帝的废立、生死都捏在了手心。
唐玄宗虽然也宠幸宦官,但即便高力士也不能直接干预朝政。唐肃宗时期李辅国跳到了前台,但依然只能通过影响皇帝来达到操控朝局的目的。
唐代宗则是第一个给宦官彻底松绑,并授予他们超越士大夫权力的皇帝。
李辅国一直试图谋取宰相之职,却遭到唐肃宗的阻拦。唐代宗不光将李辅国提拔为宰相,还册封他为博陆郡王,让他成为第一个封王拜相的宦官。更离奇的是,唐代宗甚至还尊李辅国为“尚父”。
此后,唐代宗又任命宦官程元振的宰相、鱼朝恩为神策军统领。自从神策军被宦官集团所掌握,皇帝的小命就捏在了一群奴才的手里了。
◑任用奸臣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原本是重振帝国雄风的大好时机,但唐代宗却在用人上犯下一系列的大错,奸相元载、王缙当道,常衮等庸才上位,将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后人常说,有房玄龄、杜如晦才有贞观之治,有姚崇、宋璟才有了开元盛世,皇帝用什么人,就决定了这一朝的基本生态。
唐代宗时期的官场,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末世王朝的腐朽与堕落。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如此目盲,竟然还称唐代宗为明君?
◑藩镇割据
藩镇制度始于唐玄宗,但藩镇割据这个毒瘤却因唐代宗而起。
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做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他竟然将大批安史旧将分镇河北,结果导致范阳、承德、魏博三镇形成割据势力,进而让大唐失去了对整个河北地区的控制。
三镇割据严重摧毁了大唐的中央集权,并进一步催生了更多割据势力的诞生,这个毒瘤最终要了大唐帝国的命。
您可能会问,既然唐代宗犯下了如此多的大错,甚至是对大唐灭亡致命性的大错,怎么还会有人称他为明君呢?
如果我们把唐代宗说得一无是处也不客观,至少他有一大贡献非常突出,那就是平定安史之乱,再造大唐帝国。
安史之乱持续七年多,表面上看平叛工作主要是由唐肃宗完成的,唐代宗也就赶上了个收官工作。其实不然,作为天下兵马元帅,唐代宗不光全程经历了平叛工作,而且还是最高军事决策人。
唐朝一直有亲王遥领军职的传统,但李豫的天下兵马元帅不是遥领,而是实职,他的元帅府就是平叛指挥部。
诸如香积寺之战、洛阳之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中,李豫都出现在了战场,可以说他的这些功勋是实实在在的。
没有什么贡献能比得上拯救帝国,纵使唐代宗犯下再多的错,后人也很容易选择原谅,甚至刻意替他洗白。
那么,我们该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唐代宗呢?
我的观点是,唐代宗虽然不是昏君,但也绝算不上明君,论才智,他顶多算是个平庸之主,论德行,他也只是个毁誉参半的人。
◐宽容与阴鸷并存
唐代宗有时候确实表现得很宽容,比如他登基后立刻宣布给李瑛、李琚、李瑶、李琰、李倓等诸王平反。
再比如,仆固怀恩死后,他公开说怀恩并无谋反之心,只是被身边的人耽误了,还将其母接到京城厚养。
再比如民间熟知的《打金枝》,唐代宗以博大的胸怀举重若轻,化解了一场君臣危机。
可是一转眼,唐代宗的另一些行为又让人很无语。比如他为了除掉李辅国,竟然派人暗杀;除掉程元振又冒充盗贼下黑手。
作为皇帝,唐代宗本可以光明磊落一些,却用这种见不得光的下三滥手段,嘉庆皇帝就用鄙视的口吻批评他说:“以天子之尊,行盗贼之计,可愧甚矣。”
吕思勉先生更是用“阴鸷”二字,高度概括了唐代宗的萎缩心理。
再回顾一下张皇后和李侗的死,那天夜里到底是张皇后作乱,还是李豫耍阴谋?答案是不是更清晰了?
◐长于识拙于断
客观讲,唐代宗其实还是很有见识的一位皇帝,很多事情他看得很清楚,不缺洞察力。比如,对元载的贪赃弄权,把持朝政,唐代宗早就有所警觉,但他的一个致命弱点,却让他无所作为,让事态越来越糟。
这个致命弱点就是优柔寡断。
唐代宗似乎“天生胆小”,行事作风缺乏君王该有的霸气,甚至连起码的决断力都没有。他往往采取躲避的态度,很有“鸵鸟精神”,非要逼到万不得已才会出手。
也有人将他的这个风格归结为法家的“术”,欲擒故纵之术。不过说实话,拿国家利益为诱饵去“纵”,这个代价太大了,我倒认为还是唐代宗的性格缺陷所致。
河朔三镇的割据,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河北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人心也最难收拾。安史降将手上都有兵,处理不好有可能引发新的动乱。
这两大问题确实棘手,也最能体现帝王的政治智慧和魄力。
唐代宗的处理方式竟然是将河北交给安史降将,这就好比一个懒人,面对脏兮兮的屋子他不去收拾,而是将所有垃圾堆在一起,然后关上门,眼不见心不烦。
这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另一种逃避,不负责任的逃避。
因此我有一个结论:唐代宗看似高贵的血统,滋养的是一尊萎缩的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