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性格仁厚,将来能成大器。老二和老三却需要多加教育,陛下千万要注意!”徐皇后十分认真地这样嘱咐明成祖朱棣。
这是1404年,朱棣刚刚将长子朱高炽立为太子,封二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徐皇后专门针对三个儿子的教育提醒朱棣。
徐皇后一向明智,即使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会有任何偏袒和纵容,她深知“太子是国家之本,诸王是护卫国家的有力屏障”,所以,在三个儿子分别被立为太子、封为藩王之后,她郑重地提醒朱棣,一定要为孩子们选择“老成端正之士”对他们加以教导,尤其是二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需要好好教育,以避免他们走上弯路。
也难怪徐皇后会有这样的担心,因为朱高煦和朱高燧实在不让人省心,尤其是朱高煦,少年时期就在他爷爷朱元璋那里“标名挂号”,成功地成为让朱元璋特别讨厌的孩子。
那还是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特地下旨,让各地藩王把孩子们都送回京城一起接受教育,朱高煦就在其中。
到了京城之后,朱高煦很快就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因为这个孩子不仅不爱学习,而且小小年纪就言语轻佻,举止粗鲁莽撞。
朱元璋虽然也没正经读过书,但是他十分注重家庭教育,关心子孙的成长,看到众多孙子里冒出一个朱高煦这样的“人才”,他不由心生厌恶。《明史》的原文是“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
就这样,少年朱高煦在爷爷的头脑里留下了和哥哥朱高炽完全不同的深刻印象:因为朱高炽喜欢读书、举止有礼、言行有度,所以朱元璋特别喜欢他,曾经称赞他“有君人之识。”
在朱元璋的赏识和推动下,1395年,18岁的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至于朱高煦,他只被封为高阳郡王。
朱高煦不仅被朱元璋讨厌,连他的舅舅徐辉祖也特别不喜欢他。根据《明史·列传卷六》记载, “舅徐辉祖以其无赖,密戒之。”
徐辉祖就是徐达的长子,徐皇后的兄弟,他认为朱高煦这位郡王外甥为人十分无赖,所以暗地里教训过他很多次。
可是,朱高煦没有因为爷爷的厌恶而有丝毫改进,又怎么会把舅舅的告诫当回事?他根本不理会舅舅的话,不久之后反倒偷了徐辉祖一匹好马,悄悄潜出京城,溜回了父亲的属地北平。
从京城到北平的一路之上,朱高煦“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
沿路之上,这个骄横的少年郡王稍不如意就杀害百姓和官员,到了涿州以后,他又击杀了当地负责接待官员的驿丞。
因为朱高煦的这些行为,他的父亲燕王朱棣受到来自朝廷官员的指责。
可是,此时的朱棣根本顾不上应对这些官员的指责,他也没时间去教育惹是生非的朱高煦,因为他在筹划一件更重要的事:朱元璋去世,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即位,他即位后首先做的就是削藩,要从他众多叔叔的手中夺回权力和地盘。朱棣不能忍受朱允炆如此大胆的“挑衅”,他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起兵南征。
和朱元璋、徐辉祖对朱高煦的态度完全相反,朱棣特别喜爱朱高煦,认为他最像自己。事实上,在朱棣起兵南下的几年时间里,朱高煦曾经多次在战场上救下朱棣,这让朱棣既感动又欣慰。
除了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屡立战功之外,朱高煦跟随在朱棣身边还持续不断地做了一件他认为十分重要的事,那就是勾结朱棣身边的宦官黄俨,不停地在朱棣耳边说朱高炽的坏话,以夺取朱高炽的世子之位。
“朱棣宠爱朱高煦,不待见朱高炽”这样的事实很快就传到建文帝朱允炆耳朵里,为了削弱敌人的势力,朱允炆就给镇守北平的朱高炽写了一封信,然后大张旗鼓地派人送到北平,以离间朱棣和朱高炽的父子关系。
朱高煦很快就收到这个消息,于是他派黄俨对朱棣进言: “世子和朝廷勾结,信使已经到北平了!”
正当朱棣半信半疑之时,朱高煦马上补刀,他强调说道: “兄诚孝,但在太祖时果与太孙善也!”
哥哥朱高炽虽然很孝顺,但是他跟随太祖居住在南京时的确和朱允炆的关系很好!
朱棣本来就不大喜欢朱高炽,听了这些话后对他的猜疑更重。
结果却出人意料:朱高炽收到建文帝的书信之后,根本没打开看,而是直接派人将书信和信使一起送到了朱棣跟前。
朱高炽此举让朱棣深受震撼,他看完书信之后,感慨地说道: “几杀吾子!”
和朱高煦相比,朱高炽显然棋高一着,朱高煦的阴谋非但没伤到朱高炽,朱高炽的地位反倒还得到了巩固。
不过,朱高炽虽然聪慧,处事高明,但是他也有不如朱高煦的地方,那就是他的形象不好,不像朱高煦那样身材高大,英武过人,相反,他身材肥胖,腿脚也不太好,有时候甚至还需要侍从搀扶着走路,因此会受到朱高煦的讥笑。
有一次,朱棣让朱高煦陪同朱高炽前去拜谒孝陵,朱高炽走在前面,朱高煦走在后面。
朱高煦对朱高炽一向不怀好意,此时他看着那肥大沉重的身躯在自己前面摇摇晃晃,心里早有诸多不耐烦,偏偏事有凑巧,朱高炽走着走着突然摔了一跤。
朱高煦见此情景,顿时有了嘲笑的由头,他揶揄地说道: “前人摔跤,后人知警!”
这如果是普通人家兄弟之间善意的玩笑,并没有什么过分之处,但是以朱高炽的太子身份,朱高煦此举就是以臣子挑战君主,实在是无礼、狂傲至极。可是朱高煦说完这话之后,非但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反倒还洋洋得意。
正当朱高煦自鸣得意的时候,一个少年的声音突然从他背后传来: “更有后人知警也!”
朱高煦回头一看,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侄子,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
朱高煦原本想嘲笑朱高炽,没想到反倒被朱瞻基压制下来,顿时大为扫兴。
事实上,这三个人此时的情景颇能展现三个人的关系:朱高煦觊觎朱高炽之位,朱高炽则对他持宽容、忍耐的态度。但是,哥哥能始终容忍弟弟,侄子对叔叔的容忍却是有限度的。
1424年,朱棣病逝,已经监国多年的朱高炽遵从遗诏即位,是为明仁宗。
此时,朱高煦在藩国乐安紧锣密鼓地准备叛乱,他留在京城的儿子朱瞻圻不断地给他传递朝廷的情报,朱高煦在等待着发动的最佳时机。
明仁宗朱高炽对朱高煦的举动十分清楚,他非但没有因此惩治弟弟,反倒还写信对他进行劝诫,不断地提升他的待遇,送给他各种各样的赏赐。
即便这样,朱高煦仍然丝毫没有悔改之心。
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时间,于1425年病逝,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
朱高煦成年后就跟随父亲朱棣南征北战,立有战功无数,但是却一直与皇位无缘:他眼巴巴地看着父亲坐上那个位置,钦定哥哥为继承人;不仅如此,父亲还把刚刚十几岁的侄子册立为皇太孙,大有让朱高炽一脉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的意味,好像自己所有在战场上的拼杀、曾经费尽的心机都不存在似的。
他已经忍了二十几年,现在,他看着侄子朱瞻基坐在那个位置,觉得再也忍不下去了,他决定马上行动。
1426年八月,朱高煦联合了山东都指挥靳荣等人,抢掠了周边郡县的马匹之后突然起兵。
结果,经过长时间筹谋的行动居然很快就宣告失败,完全是场“雷声大、雨点小”的闹剧:朱高煦听到明宣宗亲征的消息后,居然连一仗都没敢打,他悄悄地从小道溜出城去,主动来到明宣宗面前投降。
正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之前所判断的那样: “高煦外夸诈,内实怯,临事狐疑不能断。……今闻朕行,已胆落,敢出战乎?至即擒矣!”
朱高煦这个人哪,外表看起来夸张狡诈,其实内心胆小得不得了,遇事犹豫不能做出决断。他听到我亲征的消息后,一定吓破了胆,哪里还敢出战?我去了就能把他擒获!
这时的朱瞻基不过二十多岁,面对久经沙场、临敌经验丰富的叔叔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朱高煦的表现完全在朱瞻基的预料之中。
纵观朱高煦这么多年,他先是坚持不懈地挑战朱高炽,后来又挑战朱瞻基,结果却不声不响地败于年轻的后辈之手,他挑动的完全就是一场闹剧。
本文参考:《明史·列传卷六》、《明史·本纪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