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坎坷砺志,少好学问
首先唐代大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坎坷砺志,少好学问,韩愈(768-824年),字退之。他的原籍,说法不一。韩愈自称是“昌黎韩愈"。其实,他不是昌黎(今辽宁义县)人,只是因为昌黎的韩姓是“那望”,按照当时的风气,他便自称“昌黎韩愈”了,时人也这样称他为“韩昌黎”。韩愈是河南人,当是无疑的。但具体说来,有的认为是邓州南阳(今南阳)人,有的根据韩韩愈自写的一些小哥确定为孟州河阳(今孟县)人。
韩愈的家境本来并不新,祖辈是做官的,父亲韩仲卿和三个叔叔也是做官的。他们的官阶,除三叔韩云卿当过监察御史,都不甚高。韩仲卿只是做过一些地方的县令。同时代的大诗人李白在韩仲卿离开武昌县时,曾为其撰写了颂德碑,说他“未下车,人惧之,既下车,人悦之。真如春风,三月大化。奸吏束手,豪宗侧目。”这样,一个正直的地方官的形象,便因文豪之笔而永垂于世了。
不幸的是,韩愈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伤了。长兄韩会和嫂郑氏负起抚养他的责任。大哥的任所时有变动,幼小的韩愈也因此而常常跋涉于途。十岁的时候,韩会受到政治斗争的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韩愈也从长安到了数千里外的韶关、不久,新的不幸又突然袭来,大哥在韶州伤了。异乡无靠,能干的大嫂郑氏毅然率领家小,护送灵襟,“水浮陆走”,回到河南。
他们回到河南之后,恰值藩镇同朝廷相抗。不得已,郑氏又带领他们到了宣州(今安徽宣城)。在宣城,虽有韩会置下的一些田产,但并不富庶,所以他在谈到“就食江南"的一段生活时,慨日“军丁孤苦”。坎坷的生活,锻炼了他的性格,不仅没有削弱而且更加坚定了他矢志好学的精神。只要读起"圣人之书”来,什么都不顾了,“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茫乎其若迷”。
韩愈读书的范围是很广的,这都说明,他不仅有志于学,而且刻苦努力,天资聪颖。其次身居言路,为民请命,韩愈在阳山任上,“有爱在民”,得到老百姓的爱戴。据说,老百姓生了孩子,很多人用韩愈的姓做孩子的名字,以表示纪念。一年后,唐德宗伤了,新皇帝(顺宗)即位,韩愈遇赦,被任命为江陵法曹参军(掌管刑狱的官)。
最后不久,又一个新皇帝(宪宗)登基,韩愈被调回长安做“代理国子博士"。然后,因为受到诽谤,为了免遭不测之祸,他又自请到东都洛阳的国子监分部去教书。元和三年,韩愈四十一岁当上了正式的国子博士,继而做过都官员外郎、河南(即洛阳)令、职方员外郎(属兵部,管边疆事)、比部郎中、史馆编修、考功知制语、中书舍人等;五十岁,因军功,晋升为刑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