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文学作品,或者文人的评价中,大明皇帝朱元璋给人的印象似乎并不好,残暴,蛮横,滥杀似乎都是他身上的标签,可是作为推翻明朝残暴统治,简历大明朝的皇帝,他真的有那么不堪吗?翻看明朝的历史资料,我觉得我们对朱元璋的认识很不全面,对他的评价也是很失偏颇。
最励志的皇帝
朱元璋父母一生颠沛流离,一家漂泊到安徽凤阳的时候生下了朱重八。凤阳在大明朝建立以后自然被建设的很好,可是在元朝时期,此处是宋元的交战前沿,因此土地荒芜,水利失修,民不聊生。朱重八父母来到此处后因为没有土地,只能靠给地主家做佃农为生。如果一直能够靠吃佃农这碗饭也许不会有后来的大明朝。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在朱重八17岁时,一场旱灾席卷整个江淮地区,随之而来的蝗灾和瘟疫。在这场灾难中,朱重八父兄,母亲先后去世,因家中无地,朱重八忍辱向地主家求取一块地,葬下了家人,在此过程中,也让他深深感受到贫苦百姓的不易,为以后当上皇帝的反腐留下了伏笔。
家人去世,无以为生,只能带着礼物,上皇觉寺出家为僧,希望能够混口饭吃活下来。可惜寺院田地也是颗粒无收,寺院只能遣众僧人去乞食。朱重八实际上从一个僧人变成了一个乞丐,这一乞讨就是三年时间。
天下大乱之际必然有人搅动风云,天下民不聊生,创立于宋朝的白莲教顺势壮大起来。在这些分支中,红巾军率先起义崛起。朱重八也顺从大势加入了红巾军,并改名朱元璋。这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加入红巾军的朱元璋很快崭露头角,但是他对白莲教的组织架构有很清楚的认识,他意识到想要建立一个强力的组织,靠宗教显然不行,还是要靠统治中国上千年的儒家文化。于是他有意地招揽那个年代的文化人。希望找到能够助自己成事的贤臣。
朱元璋起兵后先后打下了滁州,金陵,先后招揽了陶安,让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以及为其开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宋濂,刘基(刘伯温)。
其后,靠着金陵城的坚固,朱元璋扛下了陈友谅的围困,后听取刘伯温的建议,先灭陈友谅,后灭张士诚,收回了燕云十六州,建立了大明帝国。
最反腐的皇帝
可能与其出身有关,朱元璋对贪腐的官员几乎是零容忍的态度,虽说历朝历代从来发缺少反对贪污腐败的皇帝,但是像朱元璋这样对贪腐恨之入骨的皇帝确实独一个,为此他开发了大量的残酷刑罚惩治贪腐官员,朱元璋的残暴滥杀之名与此脱离不了关系。
首先他对贪污六十两以上银子的官员一律格杀无论。
其次他对跟随他一起起家的一众功臣也是一点不手软,该抓抓,该杀杀,或者抄家,或者充军,绝不留情面。
第三使用非常残酷的刑罚来处罚贪污官员,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将贪腐官员剥皮填充石灰,干草,留到继任官员的公堂之上,来给后来者以警示。
在朱元璋当政的31年之中,共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肃贪行动,杀掉了大概15万人,这个数字确实很触目惊心。但是确实对明朝初期的吏治清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勤政为民节俭的皇帝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有多少帝王在作文江山以后就变得骄奢淫逸,但这些在朱元璋身上根本不存在。朱元璋在位31年,除了生病,没有懈怠过一天政务,平均下来每天处理两百件奏折,四百件国事,堪称最勤政的皇帝。
一生节俭。建皇宫只求坚固,不求奢华。吃饭只有青菜豆腐,起居使用与寻常百姓家并无多大区别。这些可能与其早年的经历有关,深知普通百姓的生活不易,所以提倡节俭。
多疑的皇帝
朱元璋登机以后,并不信任手下官员。出于监控手下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建立了后世电影上臭名昭著的锦衣卫。其由皇帝直接掌控,自己的监狱系统,并且有各种非常残忍的刑罚手段,这些还不受国家司法体系的干预。虽然在早期该机构很好的起到了监察百官的作用,但是也造成了很多的冤假错案,而且再后来随着机构的持续膨胀事实上给国家的正常运转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虽然朱元璋晚年逐步废除了锦衣卫和那些特权,但是这样的军事特务机关实际上为后来的东厂等特务机构树立了“榜样”。
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只能由后人来评述。朱元璋出身农民,从和尚,乞丐到皇帝,可以说经历了传奇的一生。治国虽手段残暴,但其一生勤政为民却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