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历史阶段,有两个朝代,实现了平和交权,确切地说,是孤儿寡母被迫将权力交给前朝重臣:一个王朝,是隋朝,一个王朝,是北宋。 有人说,不对啊,三国曹魏,不也是平和交权,司马氏晋朝才成立的吗? 我们所说的“孤儿寡母”,是指前朝年幼的皇帝,年轻的太后。三国曹魏的末代皇帝曹奂,交权时业已成年。而隋夺权时,北周静帝宇文阐,年仅八岁;宋太祖赵匡胤夺权时,后周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 北宋赵匡胤的称帝,我们暂时不谈,今天在这篇文章里,专门说说隋文帝杨坚,为什么能够那么顺利地夺取北周江山,建立大隋。
而杨坚身为汉人,想顺利夺取北周权力,便离不开这支“以汉人为主”的军队支持。 不仅是军队的普通士兵成分发生了变化,军队的领导权也开始出现变化。北周军队的组织制度为府兵制,大体来说,是将军队分成24军,由12位大将军领导,12位大将军又直属于8位柱国(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但柱国自设立以后,除宇文泰之外,其他人的军权并不强。真正带兵打仗的,是柱国之下的12大将军,这12个人,并不固定,前期主要以鲜卑人为主,有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后来转变为王思政、韦孝宽、宇文深、王罴、蔡佑、宇文宪、尉迟迥、长孙晟、贺若弼、韩擒虎等人。
实际领兵的12大将军,渐渐变成以汉人为主。汉人当然更加希望由汉族统治者领导自己,这是天然的一种民族感情在里面。而身为汉人的杨坚自然得到了军队由上到下的广泛支持。 北周政局陷入混乱 公元578年,北周武帝病死了,其子宇文赟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此人荒淫残暴成性。刚刚即位,他就杀死了自己不喜欢的齐王宇文宪,一年之内,陆续将其父周武帝留下的宗室栋梁之材杀戳殆尽,宇文氏宗室的力量大为削弱,朝臣们也是战战兢兢,对宇文氏离心离德。
杨坚的成功,是他个人努力奋斗的结果,更是偶发性的政治环境催生的结果,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时间能够再长一些(驾崩时,宇文邕年仅36岁),假如宇文邕能废掉宇文赟的太子之位,而将皇位传给其他儿子,那么杨坚的成功机率,便会大大降低,也许历史上便不会出现“隋朝”。 有些人喜欢站在所谓“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历史,他们认为一切的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都是必然的,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我认为,历史上的诸多事件,带有强烈的偶然性,当事人的选择,既可以向左,也可向右,左右都有道理,都有选择的必然理由,而选择的结果,往往是在当事人的一念之间。 那些能够掌握天下命运的封建帝王,他们的选择,最终决定了王朝的兴衰存亡,更是改变了历史进程与方向,正如晋武帝司马炎选择白痴儿子当接班人,而北周武帝宇文邕,明知道太子宇文赟是个浑货,却没有勇气废除他的接班人资格,将万里江山、千斤重担交给不合格的人,王朝只能走向灭亡。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