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开无田/图网络图片
杜甫在今天我们的眼里,是忧国忧民的良心诗人,有着千古第一诗圣的名号,在诗坛上能和狂放不羁的诗仙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然而在诗歌盛行的唐代,杜甫的身份就是个不得志的文学愤青,比起“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名人李白,杜甫纯粹是个新人小白。
诗歌作品里,我们理解的杜甫是个沉默寡言的保守老人,李白则是潇洒自在的时尚青年。实际上李白要比杜甫大上将近一旬,701年出生的李白看尽盛唐的繁华,712年出生的杜甫则是只窥见了盛唐的余晖。
《旧唐书》里一语道尽唐代诗人的处境: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唐朝混得好的诗人,只有高适一人而已,杜甫观其一生都没有做过六品以上的大官,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公认的近体诗奠基人,五言七言绝句律诗,要求高且格式严谨。祖父的文学造诣这么高,作为孙子的杜甫也不会太差,史称杜甫“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杜甫的诗人世家身份让他早年自视甚高,年轻的杜甫时常说的一句话:“文章吾家事”。杜甫少时也喜欢游山玩水,登泰山后纵情高歌,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尽显豪情。
此时杜甫还没有赶考科举的心思,他将一腔热情尽洒在山水之间,等到杜甫想要考取个功名的时候,机遇已经与他失之交臂。从最初漫游公卿的自我陶醉到坠入长安的困顿,杜甫猛然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了出路。同时期的李白做过让他名满天下的翰林供奉,唐玄宗在赶他出宫时还赏赐了一笔金银。
反观年轻的杜甫,出身于京兆杜家,母亲出身唐朝望族清河崔氏,这份天然的贵气让杜甫不肯面对残酷的现实。
杜甫的长安没有天子垂青,没有繁华传奇,有的只是辛酸和孤苦,可悲和无助。当朝宰相李林甫,杖杀了对自己青睐有加的李邕,谋划了一场虚无缥缈的科举骗局,本想一展才华的杜甫遇见了自己的克星。
十年的困守长安,让曾经不惜谄媚豪门贵族换取门路的杜甫,变成了对大唐国运忧心忡忡的愤青。“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写完这句写实的诗句,他才得知小儿子在饥饿中永远离开了自己。
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骨子里存着忠君报国思想的杜甫,仓促间安置好家小,连夜前往灵武,想要为战乱中的大唐做点什么。不幸的是,杜甫在途中被叛军抓住押往长安,当初的盛世长安早已沦为残垣破壁,百感交集的杜甫嚎啕大哭,哀痛大唐的衰落。乱世人命如纸薄,流民百姓尸体堆积如山,杜甫一边用衣袖擦拭眼泪,一边用毛笔写下诗文。
一生追求入仕报国的杜甫终于大彻大悟,战乱之际最要紧的是一家老小的平安。他弃官回乡,携带着全家辗转各地,实在饥饿就用野菜充饥,就这样一路来到天府之国成都。
成都的官员严武,是杜甫的多年好友,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一生中最安逸自在的岁月,杜甫在这里写的诗怡然自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熟悉杜甫才华的严武,还为他找了一个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的官位,这也是杜甫官宦生涯里做过最大的官。好景不长,比自己小十多岁的严武猝死,杜甫的成都之旅戛然而止,于是他携带着全家人又开始了风雨飘摇的旅行。
770年的深秋,垂垂老矣的杜甫躺在一叶孤舟里,静静地等待着生命的消亡。回首五十多年的生涯,杜甫的命运是坎坷的,他没有像祖父那样官运亨通,也没有做过像样的贡献,唯一值得表彰的就是他为百姓写就的千篇诗文。为求仕途,杜甫低眉顺眼过,登门拜访过,但杜甫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
反倒是在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时期杜甫的名气愈来愈大,后世文学家吹捧他“参透天地造化,看透阴阳开合”。一口一个老杜,仿佛和杜甫有过把酒言歌的友情,甚至把他推上了和李白齐名的神坛。没有人知道真正的杜甫,白帝城上佝偻着身躯、目光呆滞的杜甫,颤颤巍巍地躺在孤舟里,等待死亡的杜甫,生不逢时、感叹岁月蹉跎的杜甫踮起脚想要一睹帝王风采的杜甫。
杜甫是凄惨的,晚年的他捉襟见肘,杜甫是幸运的,死后名扬千古。
参考资料:《新唐书》,《杜工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