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立即开始削藩,第一年就将周、齐、湘、代、岷五位藩王削藩。为何他如此急迫?这一激烈的削藩行动是否仓促为之?
建文削藩绝非仓促为之
朱允炆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立为皇太孙,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他在储君的位子上坐了六年。期间已被朱元璋允许参与政事、评阅奏章和拥有自己的政治幕僚班底。
因此朱允炆在储君之位上就已开始了施政方针的思考,削藩绝对是在当时就曾经思考和讨论过的。朱允炆在为皇太孙期间,就深深感受到诸藩王对自己的威胁。而朱元璋却对自己的封藩政策颇为得意,据史载:“太祖语太孙曰:‘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太孙曰:‘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太祖默然,良久曰:‘汝意如何?’太孙曰:‘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太祖曰:‘是也,无以易此矣。’”“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
因而朱允炆绝非仓促决定削藩,这是他和他的政治幕僚班子早已计划好的既定国策。因为这些文人幕僚对诸如西汉“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等历史太了解了。
“五王同削”是否明智?
既然削藩是既定战略,那么朱允炆刚一登基就采取行动就不难理解了,毕竟年轻人往往行动力更强,想着一件事情就充满激情去行动。而老道的政治家则往往会考虑更多,所谓谋定而后动。
朱允炆
朱允炆继位第一年就从周王开始下手,一年之内五王同削,引起当时明朝各地藩王的震动,明朝中央政府释放出明确而强烈的削藩信号。那么建文帝的这一做法是否明智呢?是否有些过于仓促呢?
是否需要立即削藩:其实藩王权力过大,最终危及中央政权的例子屡见不鲜。建文帝和他的幕僚们的认识肯定没有错,所以他才坚定的要采取削藩政策。但是否等待时机消磨各地藩王的实力的确值得商榷。毕竟朱允炆的年纪比大多数实力派藩王要小,他有这个资本去耗。但是立即削藩,对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年轻帝王和他的幕僚们来说诱惑太大了。几百年后,康熙皇帝不是也面临过同样的问题,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吗?
削藩的目标是否正确:在削藩开始时,建文帝朱允炆的核心幕僚曾经就削藩的对象有过一次讨论。“退而与泰谋,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
黄子澄
最终建文帝朱允炆君臣采用了黄子澄的主张,从更弱小的其他藩王入手。而他们下手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朱棣同父同母的弟弟周王朱橚。
后人难免会以为齐泰有理。但事实上黄子澄的计策更为毒辣,且可让朝廷师出有名。
最终朱允炆选择了黄子澄的计策,派李景隆领兵到开封捉拿周王。抓捕行动异常顺利,朝廷官军没有受到一点抵抗,实际上证明诸王并无反心。但是老辣的朱棣在接到朝廷递过来的诱饵之时并没有上当,他对如何处理周王的回复堪称经典:“若周王橚所为,行迹暖昧,幸念至亲曲垂宽贷,以全骨肉之恩,如其迹著,祖训具在,臣何敢他议。臣之愚议,惟望陛下体祖宗之心,廓日月之明,施天地之德。”
建文君臣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根据齐泰的建议,朝廷借防边为名,将燕王护卫调赴开平戍守。然后外则更换北平军政首脑,内则策反王府官员。年底的时候工部侍郎张昺调任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出掌北平都指挥使司。而燕王长史葛诚则被成功策反。
次年三月,朝廷同时调动兵马开始对北平形成合围之势。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奉旨率军分驻扎开平、临清、山海关。而北平城内的北平、永清两卫官军,则被分别调往彰德府(今河南安阳)、顺德府(今河北邢台)。
大军到位之后,朱棣封国附近的两位亲王,青州的齐王朱榑和大同的代王朱桂先后被废。齐王曾随朱棣出塞,代王则和燕王同为徐达的女婿。而当年唯二和朱棣一起观摩了皇太孙册封大典的湘王朱柏,则成为另一个牺牲品。湘王封国荆州,熟读三国的读者都知道他对于南京的重要性。朝廷对削藩对象的选择具有极高的针对性,并非胡乱削藩。至于六月份遭殃的岷王,则可能是朝廷和镇守云南的沐家之间的一桩交易的牺牲品。
朱棣
建文君臣通过双管齐下的手段,接管了北平的城防,又在战略上对其完成了包围。朱棣可能的援军齐王、代王被废,长江上的奇兵湘王被杀,燕王已经成为了笼中的困兽。所以说文官们的安排是一环扣一环,正常情况下朱棣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是否需要五王同削:建文帝君臣会削藩并不奇怪,但是他在一年之内连削五王,的确出乎意料。连他自己都对这一做法感到有些疑虑,担心会产生负面舆论。“帝犹豫曰:‘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但这可能是文人理想主义作祟,黄子澄和齐泰等人都坚信他们代表的是道义,如果藩王敢于反叛就是逆臣贼子人人共诛。但从常理来分析,一口气削去五个藩王,必然会让天下所有藩王都产生兔死狐悲之感,将这些人推向燕王一方。
综上,建文帝进行削藩没有问题,是否一登基就进行削藩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一年之内,连削五王,则是有些打击面过宽。毕竟朱元璋刚刚驾崩,他一共才分封了二十五个藩王,一口气削了五分之一,必然会让其他藩王倒向建文帝的对立面。
建文君臣忽视了人心向背。朱棣靠着八百王府护卫起兵,迅速依靠其二十年镇守北平积攒的威望控制了北平九门。而燕王那些被调往别处的部下听说朱棣起兵,基本上都能冒着灭三族的风险回北平投奔老殿下。
建文君臣的削藩并不激进而盲目,他们的每一步都有着强烈的目的性。可惜太祖恩惠子民三十年,人心在洪武而不在建文,故而燕王的最终胜利也只是水到渠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