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265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8分钟)
公元1382年,朱元璋的结发女子马皇后薨逝;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自马皇后薨逝后,至朱元璋驾崩前,明朝再无新皇后,那么当时的后宫由谁主持大局呢?
说到这里,让我们思绪飘扬一番。
朱元璋做皇帝的时候,曾倾注所有的心力培养太子朱标,所以我们几乎可以将朱标称为洪武朝中前期的常务副皇帝;永乐朝朱棣做皇帝,北伐数次,均由太子朱高炽监国,我们似乎也可以将朱高炽称为整个永乐时期的常务副皇帝。后来的明朝皇帝,大多寿命不长,好不容易有两个稍微寿命长点的,世宗中后期不立太子,不闻不问不关心;神宗不待见自己的太子,更别提培养。常务副皇帝便仅存于早期的明朝。
那么问题来了,有过常务副皇后么?
其实也有,上一辑我们讲到的成穆贵妃算是明朝最早的常务副皇后,可惜英年早逝。在马皇后薨逝后,朱元璋誓言不再立后,但后宫始终应有人做决断,所以也出现过常务副皇后,那么是谁呢?
理论上,上面这个问题,应该会得到两个答案;一个答案姓李,另一个答案姓郭。
今日,我们便讲述这二者其中之一,明洪武后期,曾一度掌管后宫的李淑妃的故事。
早年影视作品中,杨丽菁所扮演的角色便是以李淑妃为原型
寿州李杰战场卒,遗女入宫得安抚。
李淑妃,生年不详,据民间野史传说,其出生于1345年。她的早年经历,要从她父亲李杰讲起。
今安徽省六安市下辖的霍邱县,当时称寿州属地。元朝末期,此地出了一个叫李杰的人。正史里也并未留下李杰确切的出生年月,据称其出生于1329年-1330年之间,诚如是,则他的年龄与朱元璋相仿。
关于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的经历,我们以后会专门建合集进行讲述,在此长话短说,建立明朝前这大大小小的战争,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公元1368年,朱元璋总算在万难中,建都南京。
但是此时的五湖四海,尚存有部分土地并不属于明朝的管辖范围之内,而英勇的李杰当时任广武卫指挥使,随军北征,结果于1368年农历十二月,在冰天雪地里,战伤于北征沙场中,其享年应不足40岁。
明朝建立之后,因为需要巩固边防,而被迫成为烈士名录里的一员,作为武将的李杰,或许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可惜却留下了一家老小。李杰至少有两个儿子,分别名为李忠、李谅,同时还至少有一个女儿,我们姑且称其为李氏。
这李杰也是早熟的典型,据不可考证的民间野史记录,他这个女儿李氏是在李杰15岁的时候便得到的。他都还是个孩子,他却已经有了孩子。女儿李氏的青少年时期在野史中都无任何记录,仅知道,后来这位李氏在人生中在最风光的年龄里被朱元璋看上,纳为妾。猜测,彼时朱元璋应该尚未称帝,而且李氏被纳为妾的时间节点应该晚于上一辑我们讲到的成穆贵妃孙氏被纳为妾的时间。
朱元璋是一位很讲先来后到的人,我们根据后面的史实有理由去猜测,李氏应该是朱元璋身边有名分的第三个女人,排位在马皇后与孙贵妃之后。
高后薨逝孝期结,册封淑妃督内宫?
合集内我们多次提及,马皇后于洪武十七年九月薨逝,即是公元1384年,根据民间史料的一些推测,此时的李淑妃应已40岁左右。但是,《明史》里却一段极为玄幻的记载:
“淑妃李氏,寿州人。父杰,洪武初,以广武卫指挥北征,卒于阵。十七年九月,孝慈皇后服除,册封淑妃,摄六宫事。未几,薨。”
这简短的45字,就把李淑妃的一生概括其中,然而,省愚认为,这里面有一处并不符合常理。
面对未知的惆怅是大多数女性在农耕文明时期会遇到的问题
《明史》这段记录,居然李淑妃是在马皇后薨逝后才被册立为淑妃,也就是说之前一直没有名分?假如此事记载无错,那么刚刚得到名分的李淑妃,居然就立即“摄六宫事”?这很显然不符合朱元璋的行事法则。
朱元璋其他妃嫔大多数都没有史料确切的封妃记载,见记载的仅有郭宁妃于1370年册封。如果结果真如此,那么李淑妃在1384年受册封后,就不可能先于郭宁妃管理后宫。所以省愚在此认为,李淑妃封妃的时间,应该在孙贵妃封贵妃之后,且在郭宁妃封为宁妃之前。
淑妃结局引人思,当代考证究规制。
关于李淑妃的结局,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明史》里记载她这可怜的45字中的最后一小节:
“未几,薨。”
所以意思是李淑妃摄后宫事不久后便薨逝了?《明史》毕竟是清朝前期进行汇编的史书,如果此处记载有误,想必应该是能够理解的。曾于洪武、建文、永乐朝皆活跃的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亦是大才子的解缙曾撰写《天潢玉牒》,里面详细介绍到,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1398年2月24日)离去后,李淑妃于闰五月十六日殉葬孝陵。
朱元璋影视形象
而当代的研究学者根据李淑妃的父亲李杰的墓葬在洪武三十一年夏五月二十日终获公侯级的规制来判断,李淑妃大概率是因殉葬为家族带来了质的改变。再结合洪武朝后期,对于李淑妃父祖的追封,加上对其兄弟李谅、李忠的升迁,很大的可能,李淑妃未如《明史》里的那般记载,所谓“未几,薨”,而是一直在朱元璋的监督下,有权力制衡的情况下,于洪武后期参与后宫的管理工作。
显然,见过朱元璋的解缙所记录的史料的真实性,高过几百年后那些在被迫情况下,梳辫文人们几经修改下得成的《明史》。
驳《南京太常寺志》
有一个极为玄幻的说法,说李淑妃是太子朱标,秦王朱樉与晋王朱㭎的生母。最早记录这个说法的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文学作品《南京太常寺志》。说它是文学作品,似乎更合适。
《南京太常寺志》的作者名叫汪宗元,是为嘉靖乙丑年的进士,也即是1565年,此时的嘉靖帝已经垂垂老矣,吃仙丹吃成了神仙。这位进士先生关于明孝陵的记录,可谓是错误百出。其原文为:
“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马氏。左一位李淑妃,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鲁王、代王、郢王、齐王、蜀王、谷王、唐王、伊王、潭王;左三位皇贵妃,生湘献王、肃王、韩王、沈王;左四位皇贵人,生辽王;左五位皇美人,生宁王、安王;右一位䂵妃,生成祖文皇帝。”
这一段小哥其实很简单,都不用逐字翻译,里面的记载错误的还不仅是李淑妃生懿文太子,因为按照诸多史料的推测,懿文太子朱标出生时,李淑妃10周岁,虚岁11岁,怎么可能生孩子?甚至后面两位皇妃生十子也是错误的,楚王等十王是由七位皇妃所生。
为何会有这样的论断?个人认为,这或许与嘉靖帝的修为有关,虽然省愚对于明朝的历史尽量做到客观的评论,但是嘉靖帝还是必须要批评。嘉靖帝后期的表现,甚至可以用胡作非为来形容,既然有这样一个胡作非为的皇帝,那么能够面见圣上的进士先生,故意高级黑你的老祖宗,似乎也能讲得通。
此所谓,后人的修为,即是为祖先基业与家族积阴德。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南京太常寺志》中关于李淑妃的记载是错误的。李淑妃的结局大概率是殉葬为家族带来荣光,如果殉葬属实,则其享年53岁,一生大概率无存活的子女。
洪武朝后期的常务副皇后,并非只有李淑妃一人,还有一人也可称此名号,那么她是谁呢?我们下一辑,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