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代天子守国门很感人,其实是朱棣放弃大宁,使北部防御失衡所致

明代天子守国门很感人,其实是朱棣放弃大宁,使北部防御失衡所致

古代因为交通通、讯不发达,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军队又最容易造反,所以皇帝所在区都会部署大量军队,这些军队在皇帝的眼皮底下直接受到监控,这样皇帝的安全系数就会增大,即所谓强干弱枝政策。中国历史上只有明朝(朱棣以后的)将国都放在临近边境的地区上,这就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因为明代的国防威胁始终来自北方,而天子所在区集合了数十万大军,便于调集,但这种天子守国门的出现,其实和朱棣为造反而放弃原明朝北部军事重镇大宁,进而造成明朝北部防御体系失衡密切相关。

一、明初北方重镇大宁都司

朱元璋立国后,曾命大军北伐,东北、外东北全部脱离蒙古统治而归入大明版图。随后明朝开始国内建设,在边境修筑长城,对草原进行防御政策。当时明朝首都在南京,可东北广袤的土地朱元璋也没有放弃,所以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设立了大宁都指挥使司,简称大宁都司、大宁。大宁都司治所在大宁卫(内蒙古宁城),大宁都司管辖疆域南起长城喜峰口,西到西拉木伦河,北涵黑吉二地,东至辽东,共管辖塞上90余城,军士8万余人,称为“巨镇”。大宁都司遏守草原东部地区,将草原和东北切割开来,使得蒙古人和东北民族不能沟通,这可以看作是断草原左臂。

朱元璋又封诸子为王,诸子之中,尤其以三子晋王驻守的太原、四子燕王驻守的北平、十三子代王驻守的大同、十七子宁王驻守的大宁为重,因为他们处于直面蒙古的第一线。四王之中,直接管辖草原地区和蒙古人的就只有宁王的大宁都司,而大宁都司是阻挡蒙古南下中原的关键点,加上大宁都司麾下蛮族士兵众多,所以战力最为剽悍。大宁的蛮族士兵中又以朵颜三卫为最,所以大宁都司还是明初边军中防御蒙古的主要力量,大宁都司的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二、为造反而放弃大宁

明朝中期以后,北方威胁加大,明朝中央穷于应对,于是开始反思北方防线问题。孝宗时期,兵部尚书马文升给孝宗上过《为经略京便以预防虏患事疏》,他谈到今天困境的原因之一就是永乐时期放弃了大宁都司,而关于永乐帝放弃大宁的原因,他说:永乐帝靖难之后,遂将大宁都司内迁至保定,宁王改藩于江西,究其原因是“以酬三卫之功”,这种做法使得“中国之险失”。在马文升的这段话里我们捕捉到了一个重要信息,即“靖难”和“酬三卫之功”。

按照马文升的话,结合明人屠方叔的《建文朝野汇编》(成书于万历朝,是明代记录建文朝史实最全面的史书),再参考日本人和田清的《兀良哈(朵颜)三卫之研究》所说,我们大致推断出朱棣放弃大宁的基本情况:燕王朱棣在北平靖难造反,但造反之初,朝廷还牢牢控制着北平的北方、西北方向防备草原的边军,这些边军随时可能南下一起夹击靖难军,为此朱棣就煽动宁王朱权下辖的朵颜三卫,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劫夺朱权对大宁的控制权,以便朱棣保证自己后方的安全,而大宁都司即赏赐给三卫。再根据以后的史实来看,朱棣登基后,的确将大宁都司治所内迁,以后朱棣五次北伐,但都没有再恢复大宁都司,而宁王也被彻底改封江西,这实际上意味着明朝丢失了大宁都司。

三、丢失大宁的严重后果

在永乐一朝,因为永乐帝武功神勇,蛮族咸服,朵颜三卫基本满足于明朝所给予的优待,安稳地待在大宁旧地放牧,甚至派兵协助明军北伐,比如1410年朱棣第一次北伐时,朵颜三卫就派兵协助作战。所以朱棣才在北伐回来的路上对随军出征的明朝首届内阁学士金幼孜兴高采烈地说:“今灭此残虏(蒙古)”“开平、宁夏、甘肃、大宁、辽东,可永无事矣”。在这段话里,很明显朱棣把大宁仍当作明朝能控制的国土,其地位如同九边。可实际危害远比朱棣想的要糟糕。

明朝失去大宁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大明北部防线的全面失衡。如前所述,大宁临近北京,大宁都司存在之时,大宁就像插入草原的一把刀,既切断了草原和东北的联系,明朝还能依靠大宁为前哨基地,数万军队时不时扫荡沙漠,革除不臣。这种情况下,大明卫所可以向长城以北推进,这是一种积极防御;而且大宁还有监视东北蛮族的作用。九边长城则更像是大明的第二道防线,是大宁的后勤基地,如此长城沿边的压力可大大减轻,很少会出现草原骑兵蹂躏九边的情况。

但放守大宁之后,情况就不妙了。首先,大宁旧地出现权力真空,朵颜三卫人少,不能完全占据该地,结果诸多部落涌入大宁,给明朝留下了巨大隐患,他们也开始频繁南下掠夺,面对此种情况,朱棣只能羁縻,多置蛮夷卫所,以酋长为指挥使,减少他们南下的次数,但这又反过来刺激了蛮族的野心。其次,明朝第一道防线就变成了九边卫所,大明的防御力量撤退到了长城以南,九边成了草原兵锋直指之地,九边烽火迭起,明朝国防遭受了巨大压力。

四、迁都

关于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很多,在此文史君再提出一点:巩固边防。天子守国门是朋友们对明朝皇帝特点的一个直观看法。可为何天子守国门呢?同其他汉人强盛的朝代相比,汉唐的长安、洛阳并非直面凶险的边防一线,长安、洛阳之外有层层城市保护,有广大的战略纵深,即便敌人想打过来也需要一段时间。而明朝却将首都直接放在了临近边境的城市,结果就是土木堡之变也先旋即围困京师,嘉靖庚戌之变俺答再围京师。离边境太近是明朝选址的失败吗?其实不是。

古代交通、通讯不畅,这就造成皇权控制力下降,军权又是皇帝最忌惮的权力,而明朝的大患始终来自北方,如果北方部署太少军队就无法抵御外敌;如果部署太多军队,皇帝又担心强枝弱干,唐代不就因强枝弱干而亡吗。所以宋代以后,受到皇帝直接监控的京军要占据全国军队的绝对数量,朱棣登基后组建京军三大营,有兵力15万-20万。而此时的北方,大宁丧失之后,永乐迁都之前,北京所在地就成了长城沿线的薄弱环节,自大宁攻破喜峰口就能直达北京,北京又没有太多军队,所以蒙古骑兵就能长驱直入蹂躏中原。因此,以十几万京军填补北京战力缺失,巩固边防的策略是合理的,这也就是天子守国门的来历。而究其根本就是朱棣弃守大宁,造成九边防御的失衡。

文史君说

我们不能过分苛求朱棣为何放弃大宁,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除了朱棣想要造反取得朵颜三卫的支持外,给草原运输粮草的庞大消耗也是明朝所不能承担的。按照《太宗实录》所说,仅临近长城,位于草原最南方的开平卫一卫,士兵千人,就需要不断运输粮草,比如永乐十八年,朝廷一次给永平卫运粟3万石,但永乐二十年,又给永平卫补充了1.2万石粮草,所以朱棣感叹“徒耗粮饷”。这种巨大的消耗,明朝无力承担,这也是朱棣撤销大宁都司一个不得已的原因。

参考文献

陈子龙:《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

张士尊:《明代辽东边疆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国门,大宁,东北,明朝,草原,宁都,蒙古,长城,防御,朱棣,消息资讯,大宁,宁王,明朝,长城,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国门,大宁,东北,明朝,草原,宁都,蒙古,长城,防御,朱棣,消息资讯,大宁,宁王,明朝,长城,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国门,大宁,东北,明朝,草原,宁都,蒙古,长城,防御,朱棣,消息资讯,大宁,宁王,明朝,长城,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