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大礼议事件中表现极为“任性”,嘉靖皇帝为何没有被直接废除?

大礼议事件中表现极为“任性”,嘉靖皇帝为何没有被直接废除?

正德16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

——这位皇帝的人生堪称一出闹剧,他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他也是唯一一个自贬为大将军的皇帝,当然他还打了一场和小王子的友谊赛,但到最后却死的那么的尴尬和耻辱。

关于他的一切有太多的争论,但这一切已经和他无关了,因为死人不会说话,而且活人会借着他的死来生起更多的风波......

根据史料记载,明武宗一生中最大的“敌人”就是首辅杨廷和,此人在官方史书中表扬有加,是捍卫帝国尊严的好人,是约束正德皇帝的良师。

但也有不少史料认为,此人是导致明武宗死亡的策划者,远非我们想的那么美好。

当然这一切已经无从讨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明武宗的死带给了这位首辅大臣巨大的刺激。

因为,这位难缠的皇帝死了,新的皇帝将会在他的手中诞生,这不仅仅代表文臣的最高荣誉,而且意味着他有可能“掌握”新皇帝。

不过,狂欢之后,这位大臣也感到了一阵压力。

原因无他,因为他没有管束好皇帝,以至于皇帝闹了那么多的笑话,而且也因为他管教不力导致皇帝去世了,都没有留下一个后人。

虽然这给了他操控皇帝的机会,但也让他面临一定的舆论压力,他必须要为这位皇帝做一些事情,即使他非常厌恶正德皇帝。

于是,杨廷和和众人商议,最终决定从正德皇帝的父亲明孝宗这一支寻找旁系血脉继承,于是就选中了兴献王的嫡子朱厚熜

关于这个选择,杨廷和引用了《皇明祖训》中的兄终弟及,如此,朱厚熜就成为了最大的“幸运儿”。

不过这里却存在一个问题......

杨廷和等人并没有说明白新的储君到底是继统还是继嗣,也就是说,新皇帝到底是以侄子的身份接替皇位?还是以过继儿子的身份接替皇位?

对于杨廷和来说,这就是他要给皇帝做的最后一件事情——让新皇过继给正德皇帝。

此举确保正德皇帝有后,也可以以此来弥补他曾经的失误,平息他掌控皇帝后可能遇到的舆论问题。

不过,杨廷和为何没有明说,可能是和他的小算盘有关,一方面这是政治潜规则,另一方面,他没有把眼前的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毕竟对方才十几岁,等生米煮成熟饭,对方想反抗都不能反抗了。

那么杨廷和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答案很简单,在迎接皇帝进入京城的礼仪上,杨廷和悄悄为皇帝设定了从东安门进入的路线,不太了解礼仪的人肯定不知道,这是以皇太子之礼来继承皇位。

杨廷和就是打算等皇帝走过这一路线后,再宣布新皇帝继嗣,如此皇帝想后悔都来不及。

然而,这“绵里藏针”的一步,居然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娃娃给看破了......

史料没有记载,为何朱厚熜会如此了得,但这个小家伙就是发现了问题,他直接指出“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大臣装糊涂,只是催促皇帝前行,若是一般小孩,面对这大场面肯定就屈从了。

但朱厚熜意志非常坚定,他坚决不肯走这条路,而且表示,如果坚持要走这条路,他这个皇帝就不当了。

于是场面一下子僵持了下来......

应该说这是小皇帝和杨廷和的第一场交锋,而且两边都没有做好准备。

——小皇帝是第一次突发状况,没经历过;而杨廷和是出乎意料,没想到小皇帝这么难缠。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小皇帝的反抗,杨廷和真的能够“否掉”这位皇帝吗?

应该说还是可以的,但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详情可以参考一下霍光,其实杨廷和掌握了整个文官集团可以冒险尝试,但风险太大了,而且收益比太低。

首先,杨廷和本来就没有教好第一任皇帝,他靠着宣传皇帝的昏庸无能搪塞过去,如今迎接了新的皇帝,他要是又把这件事情搞黄了,那么杨廷和的名声就臭了,必然遭天下人耻骂。

其次,杨廷和自己留了个漏洞,本来就没有讲清楚皇帝继承的血统,所以皇帝可以据理力争,绝对拥有说话权。

杨廷和为了维持朝廷体统,只能从法理上与其争论,是不能够直接越界行使暴力的。

于是两人就只能进行口水仗,而比较有趣的是,时间拖得越久,越对小皇帝有利,文官们越是阻挠,越显得文官们居心不良。

因此这时候场外因素张太后出面了,张太后要求赶紧进行仪式,文官集团不得不让步,让皇帝由大明门进入,在奉天殿登基称帝。

如此一来,第一回合小皇帝赢了杨廷和。

但这一次赢得相当侥幸,纯粹是打了杨廷和一个猝不及防。

不过,杨廷和之所以会对张太后妥协,其实他也实在是没把小皇帝放在眼里,既然生米煮熟饭做不到,那就干脆发动文武百官逼迫皇帝低头。

毕竟一个没根基的皇帝,拿什么跟他斗?

于是很快第二回合开始......

刚继位不久,这位刚登基的嘉靖皇帝就下令议定自己生父母的尊号。这时候,一旁闭着眼睛的杨廷和突然发怒,他等的就是这一刻。

以杨廷和为首,文武百官纷纷引用“汉定陶王”与“宋濮王”这两个小宗入嗣大宗的例子,提出“以孝宗为考,兴献王及妃为皇叔父母”。并且用“异议者即奸谀当诛”定了调。

这招简直杀人诛心,小皇帝不是闹赢了吗?现在杨廷和就把他父母给弄没了,逼迫小皇帝重新回到正德皇帝一支上。

看着群臣们议论纷纷,一个个不容置疑的样子,小嘉靖皇帝哪见过这样的阵仗?当场气的七窍生烟,眼泪都快流下来了。

但小皇帝依旧意志坚定,死活不肯同意,只是由于他文化水平有限,所以也不知道怎么反驳,只能就这样硬挺着。于是,历史上著名的“大礼仪事件”爆发了。

在这一回合中,小皇帝感受到了杨廷和的威力,此人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如惊涛拍岸连绵不绝。这时候的小皇帝如一叶孤舟,任由大风大浪打击,随时都有可能被吞没。

小皇帝输了一手......

但小皇帝不服输,他继续无理取闹,一次又一次的驳回大臣的上书。

表面上看皇帝在耍小孩子脾气,但从杨廷和的角度来看,小皇帝就是在无能狂怒,他只能妥协,自己就好像看小丑一般,默默的看戏,享受着玩弄皇帝的快感。

这就很好的解答了一些学者的疑问,为什么杨廷和任由嘉靖皇帝胡闹,而不直接换了他?答案太简单了,根本用不着,皇帝就是他手中的“玩物”。

根据史料记载,正德皇帝死于3月,而这第二轮的进攻则持续到了7月,在杨廷和的指使下,大臣们一波接一波的上书,一步又一步的逼迫皇帝妥协。

小皇帝每次都咬紧牙根说:“父母可移异乎?然后撒泼打滚,死活不同意,在那里硬扛。”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小孩是如何顶住这样大的压力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嘉靖皇帝的坚持迎来了转机.......

于是就开启了第3个回合的交锋,但这次,大臣中分裂了。杨廷和的确了得,他逼的皇帝几乎崩溃,但他也犯了两个致命错误。

如果要换皇帝,从一开始就应该下决心冒险,而他第一次退让的时候,就让嘉靖有了名位。

而在第二轮进攻中,虽然嘉靖皇帝被逼得毫无还手之力,但这也变相的承认了对方就是皇帝,杨廷和认可了他的身份。

要知道皇帝可不是泥菩萨,说换就能换,一旦被摆上去,那么就会发挥难以想象的影响力。

果不其然,虽然皇帝没有做什么,但大臣中的一些不得志的人,他们仿佛抓住了机会。

一个叫张璁的人站了出来,他在7月写了一份《大礼疏》痛批杨廷和的错误主张,坚定的捍卫皇帝父母的权利。

这个分裂是致命的,虽然杨廷和动用权威将对方赶出了北京,但这是一个信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大臣中分裂出来,他们开始投靠皇帝,为更大的利益投机。

而小皇帝也抓住机会,开始不断的利用皇帝的身份,对大臣威逼利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皇帝的阵营。

此时,杨廷和的集团被撕裂了......

到了这一步,杨廷和开始意识到问题了,威逼皇帝已经做不到了,因为会有更多的人投机取巧。那么接下来就只能靠着道理说服对方,杨廷和想靠着嘴多取胜,于是第4回合开始了......

关于这第4回合的争斗,杨廷和的表现简直不堪入目。

的确,杨廷和和文官集团文采极好,但他们一开始就看不上皇帝,所以找理由毫无立足点。

例如,他们引用:“《春秋》书公孙婴齐,不曰公孙婴齐,而曰仲婴齐者,见婴齐以弟而后兄也。”想要借此说明,兄也可以代替父,要求嘉靖皇帝认自己的叔伯为父。

结果很快被打脸,南京兵部右侍郎引经据典,指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人的两个姓氏,而是两个人同名。这个乌龙打脸打的太痛,一下子让杨廷和乱了手脚。

之后他们又接着换说法,例如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但此举很难绕过宗法制下对于血统的强调,于是又遭到了更有力的驳斥......

杨廷和等人被说的哑口无言,只能不断的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演绎。

也就是说,他们总是用结论来推前提,结果自然是大大丢分。

在这一背景下,皇帝自然越战越勇,同时越来越多所谓有良知的文臣开始支持皇帝。在这一背景下,皇帝成功掌握的舆论,也拉拢起了一大批人。

而杨廷和,则是背上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他先是毁掉了一个皇帝,接着又想毁第2个皇帝,而且还被皇帝给打败。

老人家后来顶不了这样的压力,最终选择了辞官。第4回合终章,嘉靖皇帝完胜。而大礼议事件也最终结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事情,明武宗,嘉靖,皇帝,问题,正德,史料,杨廷和,朱厚熜,观点评论,杨廷,嘉靖,皇帝,小皇帝,杨廷和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事情,明武宗,嘉靖,皇帝,问题,正德,史料,杨廷和,朱厚熜,观点评论,杨廷,嘉靖,皇帝,小皇帝,杨廷和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事情,明武宗,嘉靖,皇帝,问题,正德,史料,杨廷和,朱厚熜,观点评论,杨廷,嘉靖,皇帝,小皇帝,杨廷和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