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回说到王阳明假死逃过东厂和锦衣卫的追杀,最终到达贵州龙场驿,在这里,王阳明心学才真正走向了开端。
故事继续。
逃过锦衣卫的追杀后,王阳明并没有直接去龙场驿,而是思考自己还要不要做官,当今皇帝只顾享乐,经常玩消失,不上朝也不处理政事,权力全交给了宦官,士大夫们难以抬头,如果继续做官,恐怕性命不保。他辗转去了南京,私下里见了时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父亲王华(不敢明面相见,要不然刘瑾知道了又要派人过来索命),跟父亲说了此事。王华是很传统的士大夫,正儿八经的状元出身,对于三纲五常有很深的信仰,他告诉王阳明,你去贵州任职,虽是遭贬,而且刘瑾还要杀你,但是皇命在身,绝不可违,你还是去任职吧,王阳明听从了父命,带上了老仆人马龙就出发了,这个马龙从过军,武艺高强,教过王阳明武功。南京到贵州龙场,山高路远,非常难走,而且王阳明还活着的消息最终还是传到了刘瑾耳里,刘瑾再次派杀手去暗杀,好在王阳明和马龙都会武功,这才多次化险为夷,最终于正德三年(1508)才到达龙场。
《王阳明年谱》记载:“三年戊辰,先生三十七岁,在贵阳。春,至龙场。
从写万言书的正德元年,到正德三年,王阳明历经三个年头,终于到了影响他一生的龙场驿。
龙场驿为水西九驿中的首驿,乃贵州宣慰使奢香夫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建,位于贵阳西北38公里的龙场(今修文县城)。王阳明来的时候,龙场驿已经设置122年。由于驿道往来的人少,当时驿站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后来也没有什么改变。加上奢香夫人死后,其子孙并未修缮,且几度欲撤驿。所以,王阳明到达时,驿站已经破败荒凉,房子全破败完了,如果不是还有个龙场驿的牌子,鬼知道这是什么地儿,加上山中潮湿发霉,瘴气极大,根本无法居住。
当时龙场那边还没开化,当地少数民族也不讲官话,王阳明与当地土著语言不通,找不到人帮忙,没有办法的王阳明就和马龙在山上找个小洞居住,小山洞阴暗潮湿,居住环境恶劣。直到后来当地居民和先生混熟之后,才知道他是朝廷命官,就帮忙给先生找了个较大的山洞居住,这就是著名的“阳明洞”,也是王阳明的“玩易窝”。后人为纪念王阳明先生为贵州思想教育作出的巨大贡献,在阳明洞不远处修建了王文成公祠。先生感觉在洞中居住确实也不是一回事,像山顶洞人,就和仆人在山上搭了一个茅草屋,还写了一首诗作纪念。
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
草庵不及肩,旅途体方适。
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
迎风亦萧疏,漏雨易补缉。
灵濑响朝湍,深林凝暮色。
群獠还聚讯,语庞意颇质。
鹿豕且同游,兹类犹人属。
污樽映瓦豆,尽醉不知夕。
缅怀黄唐化,略称茅茨迹。
从诗中可以看出,搭成的小草屋还没有王阳明的肩高,而且经常漏雨,好在矮小也方便搞维修,王阳明也不在乎。先生并没有因为自己悲惨的遭遇而发出太多悲天怜人的感慨,而是认为,住茅草房,在困难的环境里也是能够创造出丰功伟绩的旅途疲倦的身体总算有了歇憩的地方。
阳明洞
贵州王文成公祠
贵州龙场这个地儿,在当时就跟原始大森林差不多,生存条件极差,除了当地少数民族在那儿生活,就只有亡命徒、遭贬的官员和逃犯才来这儿,来往的人很少,因此龙场驿的事务非常少,王阳明也落得个清闲,在这里日日夜夜静坐,开始了自己的悟道之旅。
由于日夜打坐静思,时间长了,什么都放下了,心也静下来了,感觉世间的一切似乎都跟自己没关系了。期间,先生闲时还将自己写的诗歌、家乡小调唱给当地人听;当地人不会种菜种庄稼,还教他们如何利用天时历法,手把手教他们种菜种稻,如何使用天然有机肥,最热闹的场面就是当地男男女女跟着那些牛羊猪鸡后面捡大便[我想静静];由于当地没有开化,阳明先生看到了当地人民的愚昧,教育的落后,于是在当地进行讲学。慢慢地,先生和当地土著有了很深的感情,当地人纯朴,虽然文化不高,但是也知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不仅为先生修缮了房屋,还安排人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这对先生悟道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让他没想到的是,刘瑾居然还没有放弃对他的追杀,锦衣卫队长马彪一直追到了龙场,为了躲避追杀,王阳明做了一个棺材,自己平时就待在里面,活人睡棺材,在封建时代是有违礼法的事,马彪自然想不到王阳明一个封建士大夫怎么可能做出这样的事,因此在龙场找到头破血流也没有找到王阳明(是真的头破血流,因为他不熟路,经常跌下山坡,上树观察的时候也经常从树上掉下来)。先生认为这始终也不是办法,便和当地土著联合做了陷阱把马彪抓了起来,马彪心里憋屈啊,我找你找那么长时间找不到,你刚出现就把我逮了,我这锦衣卫队长没法干了。当地人把马彪吊起来,要把他烤了,吓得他赶紧向王阳明求情,说是刘瑾掌权,他不听令就得死,也是没有办法,王阳明没有理睬,本来也没想杀他,只是吓唬吓唬他,希望他不要再来追命。
晚上,土著看管松懈时,马彪挣脱了绳索,又摔下了山坡,搞的浑身是伤,从那之后就再也没来了。
马彪走后,王阳明才算是彻底清净了,他开始反思,自己小时候不是立志成圣吗,我现在在的处境,现在做的这些事是圣人所为么?假如圣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个问题他想了很久很久,总是想不明白。一天夜里,似梦似醒间似乎听见有人和自己说话,一时间豁然开朗,心中之理明白起来,原来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王阳明从棺材里蹦了出来,大喊“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大家都说,先生疯了……
先生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也就是“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即理),人做事要遵从自己的内心,要致良知,最终这个思想发展成知行合一,这便是“龙场悟道”。
后来王阳明将龙场悟道总结为以下四点:
第一是立志:人生首要的任务是立志,因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第二是勤学:聪明也许不需要勤学,但是智慧和大成就必须从勤学苦练中来!
第三是改过: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第四是责善: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