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渊去世前,汉始终灭不了西晋,但是此时的西晋已经是苟延残喘,时日无多了。刘渊去世后,在刘和、刘聪争夺帝位时,洛阳因为受到东、南两面夹击,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此时的洛阳已然是一座危城。
永嘉四年(310年)春天,王弥部将曹嶷从大梁东进,打破东平,进攻琅琊;而石勒在白马津渡河向南,和王弥会师后,转攻徐、豫、兖三州,杀西晋兖州刺史袁孚,渡河北上攻打冀州各郡。
而当时的都城洛阳又是怎样的光景呢?
此时洛阳以东,早已残败不堪。
青州刺史、豫州刺史虽说相对有点实力,但是此时洛阳城中是东海王当权,此二人又和东海王不和,面对日益逼近的曹嶷他们会前往支援吗?搜史君认为是不可能的。
与此同时,洛阳之南,还发生了新的叛乱,中原常年战乱,造成大量流民,朝廷希望流民可以返回关中,可是此时残破的关中流民也是不愿回去的。朝廷就命令军队将流民遣送回关中地区,这就犯了个大错。强制流民回关中,使得流民聚众反抗,起兵攻打城镇,杀死地方官,各个地区都形成了大批流民武装。
此时的洛阳四面受敌,永嘉四年十月,汉刘粲、刘曜、王弥、石勒联军攻打西晋,一时间狼烟四起。
相信大家看到这有一种很乱的感觉,感觉到“乱”就对了!搜史君自己也感觉乱,不乱就不对了。
这种局面背后,西晋朝堂上的政治又是怎样的呢?
洛阳粮食匮乏,人心惶惶,太傅东海王独揽大权,晋怀帝的干亲信和舅父都被怀帝擅自处死了,这样来看的话此时的西晋内部是很不团结的。晋怀帝虽说是西晋的君主却受制于人,形同虚设。晋阳刘琨看到此时的西晋内部混乱而且四面受敌,就想借助晋北拓跋鲜卑的力量,一同讨伐刘聪、石勒。
搜史君认为这条计策未必行得通,而且以此时西晋的局面,如果不考虑引入拓跋鲜卑是否会出现新的问题的话,在当下的局面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前面提到过青州刺史和豫州刺史,他们分别是苟晞、冯嵩,但是东海王对这二人不太放心,所以不愿采用,不过东海王也曾派遣使者召集各路兵马前往京师驰援。晋怀帝还嘱咐使者说,告诉各路守将“现在来驰援还来得及,再晚就来不及了!”
而根据当时的记载来看,只有寥寥二人愿意为晋怀帝效命,一个是襄阳的山简(他是竹林七贤山涛之子),但是他派出的兵,到了襄阳以北的涅阳就被以王如为首的流民武装给击溃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时强制派兵遣送流民是多么失误的决策了。此时的山简非但救不了晋怀帝,还要关闭城门,抵御王如的流民武装,最终丢了襄阳,退守夏口。
第二位就是荆州的王澄,此人刚发兵不久,就听说山简出兵后,被一批流民给击败了,如此他也不战自溃,逃之夭夭。
在搜史君看来,此时大部分的守将都已经看出来西晋的江山时日无多了,都想保存实力,以图在这乱世之中分一杯羹。而山涛和王澄这二人,虽说有救主之心,但是他们势单力薄,都自顾不暇,那里又能救得了危机重重的洛阳呢?
东海王司马越困守洛阳,已经到了无法坚持的地步。十一月,他率军四万前往许昌,声称要讨伐石勒,搜史君就很好奇,谁给司马越的勇气,敢在这个时候说要讨伐别人。而东海王司马越这一走后,洛阳城里一天比一天乱了,官署没有人守卫,大殿上横七竖八的尸体也没有人掩埋;那些没有离开的人,都在城外修筑工事,以图自保。
永嘉五年(311年),西晋的形式越来越严峻了。晋怀帝到了这个地步,也是不在忍了,他亲手写了诏书,秘密派人送到青州刺史苟晞,要他讨伐东海王。前面搜史君也提到过,苟晞现在是自顾不暇,哪有功夫去讨伐东海王。
汉军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了,石勒在消灭侯脱、严嶷等几支流民武装后,占领了许昌。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苟晞发兵中原“讨伐”东海王,那不就是在强敌面前打内战吗?
东海王抓到了秘密信使,也看到了檄文,又见石勒重兵日益逼近,竟然在这种情况下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病逝了。此时因为东海王的病逝洛阳就更乱了,这是为什么呢?
东海王在这一时期一直是西晋的实权掌控者,在东海王司马越死后,他的影响力依旧还在,搜史君是这么看的:
东海王虽死,但是西晋长期处于混乱之中,即使东海王司马越死去,晋怀帝依旧没有号令百官的能力,这也正是东海王司马越死后,王衍亲自领兵将东海王司马越的灵柩送回东海的原因。东海王一死,给洛阳城中的人造成了巨大的恐慌,纷纷逃亡。由此可见,晋怀帝虽为皇帝,但他这个皇帝却没有给百姓的心里带来一丝丝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