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之所以输给明仁宗朱高炽,后来又输给明宣宗朱瞻基,他所缺的从来不是机会,而是玩弄心计的城府。
倘若他能够多一点城府,他未必会输给朱高炽,朱棣的接班人未必不会是他。
对于朱高煦是个怎样的人,《明史》中这样写道:“成祖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
朱棣三个儿子当中,和朱棣最像的确实是朱高煦,为人颇为自负,也颇能征善战,朱棣也确实一度想过让他来当自己的接班人。
朱棣在靖难中曾经几次陷入生死之地,但每次在他即将力竭的时候,朱高煦总能及时地赶来为他解围。
白沟河之战,朱棣打不过翟能,在他即将被翟能追上并且活捉的时候,朱高煦率领数千骑兵赶来救了朱棣。
东昌之战,朱棣打不过盛庸,麾下悍将张玉也为救他而在冲入敌阵之后阵亡,朱棣经张玉、朱能解围而冲出包围,只身逃走,朱高煦又及时赶来救了朱棣一命。
浦子口之战,朱棣又败了,仍然还是朱高煦率领骑兵来解了朱棣的围,当时朱棣差一点便要缴械投降了!
所以,当时朱棣看到朱高煦的时候高兴坏了,先是说了句“我累了,儿子你来接着打”,然后拍着朱高煦的后背说出了那句:“勉之!世子多疾。”
说到这便不得不批评批评朱允炆了,倘若不是朱允炆说什么“别让我背负杀叔叔的骂名”的话,让盛庸、平安等人束手束脚的话,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早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朱允炆又何至于将皇位拱手相让?
也正是因为战功赫赫,又加上朱棣那句“勉之,世子多疾”,让朱高煦迅速地膨胀了起来,开始明里暗里地和朱高炽夺嫡。
朱高煦之所以在夺嫡之争中输给朱高炽,完全是因为他在玩弄心计的城府这一块不如朱高炽来得深。
朱高煦喜欢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不会隐藏自己,但是他所处的位置是不允许他没有城府的。
因为他一直跟随朱棣南征北战,所以战功赫赫,在军中也颇有威望,朱棣当了皇帝之后对于立谁为皇太子纠结了很久,他实际上倾向于朱高煦,军中将领也多支持朱高煦,可是朱高炽是嫡长子,又没犯过错。
最终想来想去,加上文官的不断施压,朱棣也只能立朱高炽为皇太子了,然后立朱高煦为汉王。
朱棣知道朱高煦有野心,所以为了不让高炽、高煦兄弟将来反目成仇,他想着让朱高煦去云南,可谁知道朱高煦当场便发脾气了:“我有什么罪,您要将我发配到万里之外的云南?”
被朱高煦这么一问,朱棣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也就没有强迫朱高煦去云南就藩。
后来,朱高煦为了能够安安稳稳地待在南京,或者说再一次增加自己手上的势力用来继续和朱高炽竞争,他又让朱棣将天策卫调给自己当护卫。
天策卫是护卫皇帝的禁军,你朱高煦要天策卫当护卫是想自己当皇帝?
须知这“天策”二字颇有讲究,李世民因立功太多,已到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的地步,所以李渊封才封他为天策上将,让他开府。
朱高煦在被封为汉王之后还要天策卫,又以唐太宗李世民自比,这是在怕别人不知道他自己是何居心吗?
朱棣或许是出于保护朱高煦,避免高炽、高煦兄弟相残的局面发生,所以又将朱高煦封地改成了青州,可朱高煦还是那句话,不去。
朱高煦要是有李世民一般的城府也不至于如此呀,李渊让李世民离开长安去洛阳的时候,李世民怎么说?爹呀,我不想远离您呀,我想在您膝下侍奉您呀!同样是说距离远,可李世民的话就比朱高煦高明得多。
朱棣想将朱高煦废为庶人的时候,朱高炽跪着痛哭流涕地求情,实际上朱高炽真想为朱高煦求情?未必也,是为了让朱棣看到他绝不会兄弟相残的态度而已。
所以说呀,朱高煦这城府是真不行,所以他输给朱高炽可一点也不冤。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之后,朱高煦试图谋反的行为更是没办法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相提并论。
李世民发动政变之前,为了麻痹李渊、李建成他们,真的将自己的姿态放到了最低,可朱高煦呢?
朱高煦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想谋反,高调得不得了。
他一高调,朱瞻基这边能没有防备和行动?所以,站高煦这才聚龙起来了一点兵马,还没来得及去打朱瞻基,朱瞻基已经亲自带着人打过来了。
他一见朱瞻基亲自来了,心里又害怕了,知道自己手上这点兵马真要明枪明刀地和朱瞻基打的话肯定打不过,所以干脆出城投降了。
朱高煦这样的城府,这样的心机,输给了朱高炽之后,再输给朱高炽的儿子,真的是一点也不冤枉。
总之,以朱高煦的心机和城府,只可为悍将,不可当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