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怎么想都没想到他篡权成功差点使爱孙朱瞻基再犯朱允文。
就像“上行下效”一样,朱棣的上位偏方给了次子朱高煦灵感。
这就给朱棣之孙朱瞻基后来继承皇位埋下极大隐患,朱瞻基该怎样解决这一沉重危机呢?
这些,还得从朱棣开始。
自朱棣夺嫡成功之后,由谁来接班就成了朱棣的事情。
若依循“立长不立幼”之礼,其自身也不合此礼。
若以“能力强者之上”为标准,虽符合他的所作所为,恐怕以后天下大乱。
可是朱棣却不知道,不管自己如何选择,上位自己早就给朱家子孙埋下一颗“重磅地雷”。
朱棣虽然勉强,但仍按照“祖宗的方法”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火势太好还是因为朱高炽具有易胖的基因。一句话,那时候就要举行“选胖比赛”了,他准是拿了第一名。
不管怎么说朱棣立刻就得到了天下,这300多斤大胖儿子又怎能进入朱棣的眼睛呢?
实际上朱棣对次子朱高煦的感情始终是深厚的。
不仅是因为朱高煦武艺高强,勇猛善战,还在于“靖难之役”时他曾救朱棣一命。
朱棣当时就是满含热泪地说:“勉之!世子多病!”它的含义是什么?
孩子们,你们有机会了,努力工作吧!你的大哥哥是病秧子。当他挂掉的时候你才会得到机会。
朱高煦听了顿时眼睛一亮,从那之后就一心想让弟弟快点到另外一个世界。
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朱棣不但以身演示夺嫡的方法,而且把这一希望寄托在朱高煦身上。
不过,尽管朱高炽除敦厚外并无什么能耐,但是其子即朱棣之孙朱瞻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人了。
有人说朱瞻基出生时英气逼人。并且,朱棣当天就梦到了朱元璋送给他一枚玉圭,这明摆着就是内定了老朱家的继承人。
懂事之后,朱瞻基变得越来越聪明了。
或许,正因为朱棣知道自己皇位来路不对,所以才更加渴望“自证清白”。
正当永乐初年朱棣把朱高炽和朱高煦以及三个儿子朱高燧接到孝陵祭朱元璋。年幼时,朱瞻基亦名列随往。
当了太子的朱高炽尽管因为太胖了,再加上脚有病,走路多不方便。但为表现出对先人的真诚崇敬,仍执意徒步而去。
这不只苦撑太子朱高炽还苦撑自己的小太监。说完,他还摇摇晃晃地差点跌倒。
朱高煦从背后看了看,忍不住笑了起来,出言嘲讽“前车之鉴蹉跌后人之识警醒”。即前有跌倒后有谨慎。
朱瞻基一听叔叔侮辱了父亲,立刻跟着他向朱高煦说出了“多为后世知敬”的话。
意思是说,别笑得太厉害了,什么时候摔倒了也未必!
朱高煦一听,气得翻了个白眼,却也无可奈何。
这颇似少年孔融听客人对他讲“小时,大未”。立刻回怼“你肯定小时”。
足见朱瞻基自幼不但才智超群,而且相当大胆。换个普通的孩子,成人之间的交谈,一是害怕不敢插嘴,二是不一定有讲到“正中要害”的时候。
但是,这也是朱高煦把他当“眼中钉肉中刺”看待的原因。
明成祖朱棣卒于1424月,永乐二十二年。
太子朱高炽登基即我们常说的明仁宗。
能够苦熬太子之位十余年,可见朱高炽并非等闲之辈。须知朱高炽老爹可杀人不眨眼、疑心大于心眼朱棣。
有个词叫做“心宽体胖”.朱高炽这身肉不白吃。与老爹不同,朱高炽可是妥妥仁君。
虽执政仅9个月,但是确立与民休息、不与民争利政策,后有“仁宣之治”之说。
而且明宣宗登基如众人所料“险象环生”。
由于南京地震,朱瞻基到南京抚慰民众。当他获悉今上死讯后立即赶回北京。
与此同时,朱瞻基还清楚地知道舅舅朱高煦对帝位早已垂涎三尺。还一直等待着机会想模仿祖父朱棣的做法。
朱瞻基却无意成为朱允文的第二名,因此,他顾不得难过,立即安排两队赶往北京。
一支轻骑押解着他昼伏夜出,一支以平常的速度向北京赶去,用以迷惑朱高煦的视线。
果不其然,朱高煦还以为他终于等到了他的时机,因此,他准备半路拦截朱瞻基。
可是,正当他认为自己“大功告成”之时,接住的车队里却不见朱瞻基。
但朱瞻基自南京返回京郊良乡竟只需15天。
2000多里路无论如何都不能半个月到达。这就导致后世各种推测,600年来一直没有答案。
最有道理的话是朱瞻基压根没到南京而中途折返。
而如此怪事,尚未了结,朱瞻基只用九天便完成即位准备,九日之后成功完成即位仪式,这是另一个谜团。
如此迅捷的筹备,历史上也很难再找到第二个,一般用1个月就可以筹备登基大典了,已经非常有效率了。
这不禁让人好奇朱瞻基怎么会这么有效率呢?
想来也只有一个可能性,早已经有朱瞻基即位在做着铺垫。这一推测也不是空穴来风。
因为,朱瞻基到达良乡时,收到朱高炽“五月庚辰仁宗未豫玺书召归”遗诏,就开始采办即位所需物品。
但是这一工作没有进行几天就撤换采买人员并终止采办。并在9天之后成功即位。
那么,这位给朱瞻基做了充分铺垫的,又是什么呢?有些人说不能做他的爸爸,谁能咒杀他呢?
但以父亲的慈仁定会考虑到儿子的未来。为了摆脱舅舅代替外甥的诅咒,唯有以快制胜。
朱高炽也许会使几位值得信赖的大臣提前准备好这天。
成功即位的朱瞻登并未刁难舅舅朱高煦。
明宣宗在文告中对天下人宣布:舅舅终究与我为亲,大家感情不错,对朱高煦常有些封赏。
有一句话,“恶人眼中,做事不对”。朱高煦认为朱瞻登的做法并不对。最大的好意是他心目中最深沉的羞辱。
终于不堪其扰而起义。而且他低估人心对善与恶的辨别。未几,便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而且朱高煦被俘之后,朱瞻登也没有击毙一人。尽管,完全有能力和祖上一样。
朱瞻登给舅舅修建“逍遥宫”,好生供养。人们认为朱高煦经此事应懂得忏悔,朱瞻登认为。
于是三年之后的某一天,他去看望舅舅。
不成想的是,朱高煦在遇到外甥时竟有意绊了他的脚,此举自然惹恼朱瞻登。
恰好院子里放着一个铜缸子,宣宗让人把朱高煦扣进了缸子里。朱高煦打了很大的劲,把缸举了起来,要砸烂外甥。
朱瞻登忙里偷闲让人把它扣进缸里,又在缸四周点燃了火,把它烤焦了,也真是自作自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