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与唐太宗之间的故事很多,如唐太宗不想惹他,将鹞鹰藏在怀里。魏征担心唐太宗玩物丧志,故意长篇大论的汇报,结果活蹦乱跳的鹞鹰,在唐太宗怀里给闷死了;再如魏征时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唐太宗,让他下不了台,唐太宗气得回到后宫仍然发狠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刺头’!”长孙皇后问杀谁,唐太宗说是魏征。长孙皇后听了,笑着说:“你想做昏君就杀吧!”因为魏征心底坦荡,为国为民,一身正气,唐太宗是怕他三分的。
下级对上级的错误或腐败,怎么反或抗?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如果上级是顶级老大,就更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了。若是遇上贤明的好办,一对一,慢慢说;明事理的能办,一个不行三个帮;糊涂蛋的看着办,说两句瞧瞧,不行就“拉倒”;作死的反向办,多抱点柴草点把火,烧得里里外外,干干净净。当然,后两者的做法是气话,解决不了问题。今天,看看魏征同志,他是如何反对唐太宗欲登泰山封禅的。
贞观六年,大唐盛世初期,“贞观之治”露出了曙光,唐太宗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唐太宗作为一国之掌舵人,老大自然而然的踌躇满志起来,脑袋发热,脸儿膨胀。再加上一片的歌功颂德,声声不息,昏昏然,飘飘然,生活开始逐渐奢侈腐化,不再像建国初的那种谦逊纳谏的谦谦君子,而是特别爱听颂歌的顺耳话。整个人儿像泥塑的菩萨,泥胎成型打磨光滑细腻了,就应该贴金上彩,追求的是形象和光芒,目的是照耀千秋的不朽。
一天,唐太宗早朝,文武大臣“山呼”万岁毕,马屁精恳请唐太宗到泰山封禅,以向天下宣扬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好事一下子被提出,喜欢锦上添花的马屁精们,风涌而起。坐龙椅上的唐太宗,心里乐开了花。其实唐太宗心里早就有此想法,不好意思自个儿提出来。聪明的他是见好就收,赶忙任命了封禅使,令赶快详细拟定出相关封禅的礼仪、规模、费用及日程安排等方案措施。
在热热闹闹中,将封禅之事安排妥当。太宗转眼一想,魏征这个“刺头”,今天怎么一个“屁”也没有的。太宗觉得奇怪,便在人堆里找“刺头”。低着头坐在椅子上的魏征,抬起早已涨红了的脸,站了起来,坚决反对的态度,他说:“封禅不封禅,并不妨碍陛下的功德和政绩。如果天下安定,国富民强,不到泰山封禅又何妨!再说,祈天祭地,非要到泰山之巅,才能表达诚敬的心意吗?”
这一盆冷水浇下来,将大家本来热血沸腾的心泼得透心儿的凉。太宗登时怒气冲冲地问魏征道:“满朝文武都赞成,就你反对,难道我的功劳不高吗!”一连问了“恩德”等相关封禅的标准,魏征都予以了肯定和认可,更是把唐太宗气得糊涂了,这“刺头”既肯定又认可,怎么还阴阳怪气的反对?!太宗暴怒中从龙椅跳将下来,手指着魏征大声说:“那我为什么就不能封禅?”
魏征据理力争,回答道:“陛下功劳虽高,人民未成得到实惠;恩德虽厚,泽惠并不广泛;国家安定,百姓不算富裕;四夷臣服,干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祥瑞虽现,忧患仍在;年年丰收,国库不丰。这就是我认为不能封禅的原因。”
好家伙!这“刺头”真能说得出来。太宗一时无语,气的拂袖就向外走,宣布退朝。群臣弄得不知如何是好,都看着魏征。魏征心想,老大来火了,如果他一走了之,事情就难办了。魏征立即跑过去,拽着唐太宗的衣襟说:“陛下请留步,让我把话说完。”魏征的牛脾气也上来,心里想:“你气归你气,我今天也赖下来了。现在不把这件事说透了,不能让你走。”
魏征以迂回战术,从良臣和忠臣上入手,让唐太宗为魏征选择做哪一种。如对待三年级小学生一样,做点趣味题,放飞一下心情,缓和一下情绪。等到唐太宗的情绪平稳下来,魏征再从封禅的利弊得失切入,举例隋炀帝好大喜功,劳民伤财下扬州,一口气说了很多,阐述到底的结论是:“凡事不能虚荣,天怒人怨,则追悔莫及!”唐太宗在隋炀帝下扬州的腐败,到王薄造反,振臂一呼,响应者遍地点火。魏征带着唐太宗在反面典型事迹里转悠了半天,终于让唐太宗信服,从而达到了唐太宗停止封禅的目的。
面对领导,你的观点或者意见再正确,得不到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是一件非常烦恼和痛苦的事情。如何让领导认可和接受,靠的是智慧和耐心,要有一点牛脾气,紧追不舍的韧性。魏征阻止唐太宗封禅,取得成功的经验和秘诀,就在这里。(文/蔡驷读历史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