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魏征这样的君臣关系可以说在两千年的历史之中是绝无仅有的,魏征死了之后,李世民“登苑西楼,望丧而哭”。
一边看着魏征的送葬队伍渐行渐远,一边在楼上抹眼泪没脸没皮地哭。
抹完了眼泪又说了句:“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说完了之后还身边的侍臣,你们得好好学学魏征呀,我总有犯错的时候,真到了那时候,你们可得学魏征一样劝谏我。
李世民这么一说,魏征这位住了名的谏臣、诤臣顿时又成了人臣榜样,被他立成了一个标杆,让手底下的人工作的时候能够学学魏征那种死也要劝谏的“魏征精神”。
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李世民这边才夸完了魏征,才说完了让侍臣们继承和发扬“魏征精神”,那边他却又气呼呼地让人砸了魏征的墓碑。
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你到底是让学魏征呢,还是不让学?不学吧,是忤逆圣意;学了吧,又怕将来会落个和魏征一样的下场,死了还得被你砸墓碑,死了也不能在地底下睡个安稳觉。
魏征到底做错了什么事,竟然让忍了他几十年的李世民一气之下砸了他的墓碑呢?
这事离不开魏征的个人追求,他追求的是一个好的身后名。
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了皇位之后,跑去责问魏征,好你个魏征,你好端端的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
这是得了便宜来卖乖,魏征也不好点破,只说了句,如果李建成听了我的话早点下手,哪会发生今日这样的祸事?
李世民听了之后觉得魏征这人真牛,真够耿直,但是往深了一想,魏征看似在骂李世民对哥哥弟弟下毒手,实际上是在骂李建成行事优柔寡断,没能力还不听劝。
这是个妙人,值得一用。
这是魏征在故意为之,他出身不好,没有关陇集团的底蕴,所以他想要进入李世民的视野并且获得青睐和重用,除了真才实学之外,他还得另辟蹊径。
他给李世民留下的印象是“直”,李世民在众人面前对他的评价也是“直”,那么他就得一直“直”下去。
倘若他那天不再“直”了,那么他离凋落也就不远了,所以他一生都在“顶撞”李世民。
李世民想要扮演一个能听劝的英明之主,那么,他魏征便得尽心尽力地给李世民扮演一个诤臣的角色,陪李世民演完这场可传颂千古的“戏”。
这是他的聪明之处,是他的过人之处,又有几个人敢冒着生命危险去陪李世民演那样的一场“戏”?还从头演到尾,演到死去的那一刻。
魏征如果真的“直”,实际上在知道李建成被杀了之后,他就应该一死殉主,可他却在等着李世民来见他,更不应该在见完了李世民之后答应出来给李世民效力,说白了魏征学了一身本事,还是得卖给皇帝,至于皇帝是谁,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
对于魏征来说,最重要的是没有辜负自己一生所学,是卖了一生所学之后还能捞个好的身后名。
魏征正是因为太爱惜自己的身后名了,这才招来了李世民对他的墓碑的愤怒一砸。
魏征死的那一年,也恰好是李承乾的那一年,杜正伦因为曾经收了李承乾送来的金带而被牵扯了进来,所以杜正伦遭到了流放,侯君集则被杀了。
好巧不巧的是,魏征曾经向李世民推荐过侯、杜二人,李世民顿时犯了疑心病,觉得魏征生前可能有过结党营私的行为。
可是仅仅因为怀疑,李世民会干出砸墓碑这么缺德的事?他自从弄出了玄武门之变后,恨不得变成一个完人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这种授人以话柄的事,他一般能忍则忍,至少只是怀疑的话,他还是忍得了的。
对于魏征结党营私这事,李世民早在贞观元年的时候便让温彦博去查过魏征了,可是查来查去,说到底也只是一个“莫须有”。
李世民听了温彦博的调查报告之后跑去责问魏征,反倒被魏征说得像一个做错事了的小学生一样低头认错,“吾已悔之”。
魏征当场便说,我想当个良臣,你别让我当忠臣。
李世民问他,为什么?
魏征说,当良臣好呀,不仅能获得善终,还能捞个美名,可忠臣就惨了,你看看龙逄和比干,哪个有好下场?
良臣对应的是明君,忠臣对应的则是昏君。
魏征这话说得够漂亮吧?这样一个追求身后名的人,用一生去“顶撞”一个皇帝,李世民想用“怀疑”这两个字去砸他的墓碑,只会造成一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结果。
李世民之所以会一气之下让人砸了魏征的墓碑,是因为另外一件事。
魏征不是追求身后名吗?可是他又怕李世民不靠谱,不给他公正的评价,所以每次劝谏完了李世民之后,便回家偷偷地将他们之间的君臣对话记录在小本本上。
如果魏征是当成日记写,李世民也不会拿他怎么样,或者说等将来李世民死了之后在拿出来供世人品读也没什么,可魏征聪明了一生,临了了,偏偏犯了傻。
李世民还活得好好的,魏征便拿着自己写满了君臣对话的小本本去找史官起居郎褚遂良,是想让褚遂良将对话通通写进史书里不成?魏征还真是这么想的,如果褚遂良能够将他冒死进谏的事迹写入史书的话,那么他的身后名便有了着落了,也不用怕李世民秋后算账了,因为史书给他作证了。
可这不等于是公然揭李世民的短,让李世民出丑吗?
李世民知道这事之后当然不高兴了,你魏征求名,我李世民不要脸?
于是,李世民一气之下便让人砸了魏征的墓碑,你个死魏征,让你沽名钓誉,让你毁朕声誉,朕砸了你!
伴君如伴虎,诚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