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开始,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了科举时代,又经过千年的不断进步,成为了做官的主要途径。然而,天下读书人众多,都怀揣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所以科举考试越来越难。然而,对于一些天才来说,他们金榜题名轻而易举,更在乎的是名次。北宋有一人,就曾经考上榜眼,为此还忿忿不平,闹出一番风波。
此人叫做钱易,是吴越王钱倧。不过钱倧只在位几个月,就被弟弟钱俶夺位。钱俶将吴越国拱手让给北宋以后,子孙都被大加封赏,大部分直接做官。然而,钱易属于前国王的子弟,过气的王族并不受重视,因此北宋并没有推恩给他,他仍然是一介布衣。
但是这算不了什么,因为钱易的才华实在太高,他相信能够凭借自己的本事,在大宋出人头地。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他17岁就参加了科举,并且顺利考上进士。
然而,在殿试中,却出了一些意外。在北宋立国之初,宋太祖殿试时,特别喜欢答卷速度快的考生,认为他们才思敏捷。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惯例,那就是最早交卷的进士,将被定为状元。当然,前提是文章不能胡乱凑数。
钱易晚出生了几年,他这次殿试时,是宋太宗执政。由于有人劝说宋太宗殿试中只注重速度的话,缺乏对文章内容的深思熟虑,是不成熟的表现。宋太宗觉得有道理,便不打算让这种只图速度,不图质量的风气滋长。
不过钱易并不知道朝廷态度的改变,他本来就才思敏捷,年轻人的反应又快,在殿试中,不到半天时间就完成了三道试题。不过,洋洋洒洒的三篇文章提交之后,宋太宗却大加训斥,直接批评钱易“轻俊”。
天子之怒,非同小可。宋太宗为了杀一儆百,以正风气,宣布钱易的殿试成绩无效,还剥夺了进士的身份。在仕途受挫的同时,这位倒霉蛋也从此名扬天下,获得了才子的美誉。
后来,宋太宗也有悔意。他曾经和状元郎苏易简探讨诗文,对唐诗赞不绝口,更对李白推崇备至。宋太宗感慨的说:“不能和李白同时代真是个遗憾啊!”然而苏易简却淡淡的说:“当今朝的钱易,与李白相比并不差。”
宋太宗这才知道他用来开刀的钱易是何等风流人物,当下表示要找机会像唐朝一样,从布衣中直接宣召钱易做官。不过,因为皇帝的面子,加上那段时间剑南起义,宋太宗忙得焦头烂额,这件事就耽误了下来。
也许是因为负气,终太宗一朝,钱易再也没有应试。直到真宗朝,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再次参加科举考试。不过他已经三十一岁了,再也不是毛头小伙子了,可是傲气与日俱增。
在咸平元年的开封府试中,钱易拿下了第二名。他非常不高兴,认为此中有猫腻,便上书朝廷。不仅如此,他还写了一篇《朽索之驭六马赋》指桑骂槐,含沙射影攻击考官有心压制他。
因为钱易的名头很响,这篇文章一出,在许多落第考生中引起了共鸣,他们也纷纷抱怨考试不公。此事闹得当时的解元高辅尧都主动提出将第一名让给钱易,用以息事宁人。
宋真宗得知此事后,开始没有做过多的纠缠。在随后的省试中,宋真宗让钱若水核查高辅尧和钱易两人的文章。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章到了顶尖水平,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钱若水表示两人水平相当,实在难分伯仲。
宋真宗觉得既然没有太大区别,那么乡试的成绩也属正常,根本不存在作弊打压一说。然而钱易却狂悖自大,还写文章来讽刺朝廷的选人大事,因此宋真宗非常不满意。幸好在宋代风气比较开化,皇帝只认为他玩世不恭,未作深究,将自己喜欢的孙暨列为第一,高辅尧和钱易分居第二、第三。
这一次的考试没有进行殿试,状元、榜眼、探花直接按照省试的成绩来排列。钱易不仅没有争到第一,反而掉到了第三名,又算被坑了一次。不过他还是兢兢业业的当官,虽然官位一直不算太高,但曾直言敢谏,力劝宋真宗废除了肉刑,也算功德无量。
参考资料:《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