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看似有道理,有时候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却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英主,无论是文才武略还是私德,他在古代皇帝中都是翘楚之辈。但李世民在打天下时,为了广揽天下英雄为己所用,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他都来个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使得他属下武将未免良莠不齐,有些人的素质低下,人品卑劣,已经到了缺德的程度。
《旧唐书》中有这样一条记载:“隋祚将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这句记载非常清楚地证实,李世民在开国战争中,任选贤能已经到了无底线的程度,连江湖盗匪之流,只要肯为他效力,他都会来者不拒。这样一来,固然实现了“野无遗贤”,但另一方面使得他手下武将有很多人的道德品质大成问题。
其中有个人名叫王君廓,堪称李世民手下最为缺德的武将。《新唐书》记载,王君廓自幼出身贫寒,衣食难继,靠盗窃抢夺为生。王君廓出门时经常随身带个竹篓子,大小比人的脑袋大一号,很像渔民捕鱼用的鱼篓子,口小肚大。但这个竹篓子是特制的,“内置逆刺”,里面按着很多倒刺。王君廓没事就拿着这个鱼篓子满街溜达。
有一天他盯上了一个贩卖丝绸布匹的商贩,于是他不声不响走到商贩背后,猛地把篓子扣到人家脑袋上,商贩急忙动手想把鱼篓子摘下来,结果因为里面有倒刺,一时三刻无法取下来。王君廓趁着商贩挣扎的时候,把丝绸布匹席卷一空,扬长而去。从这件小事就可看出,王君廓为人行事狡诈阴毒,不像英雄好汉的做派。
王君廓眼看隋朝将亡,天下大乱,也想拉起一支队伍造反。王君廓的叔父小有积蓄,他去找他的叔父商量,想说动人家跟他一起造反。他叔父日子过得下去,不想蹚浑水。王君廓又想了个缺德招数,他告诉叔父,他发现叔母和邻居有私情,其实纯属无稽之谈。结果他叔父一怒之下,和他一起杀了那个邻居,等到背上人命官司,他叔叔没了退路,想不造反也不行了。
王君廓后来投奔瓦岗寨,并在此扬名立万。他人品虽低劣,打仗还算有一套,成为瓦岗寨的重要武将之一。《隋唐演义》中鼎鼎大名的大英雄,大刀王君可,正是王君廓,只不过以讹传讹变成了“王君可”。《隋唐演义》中的他义薄云天,忠义勇武,长相人品酷似关羽,人称美髯公,但谁也不会想到真实历史中却如此卑劣,净办缺德事儿,跟关羽相比天差地远。
万岗寨起义失败后,王君廓归唐,成了李世民手下大将。李世民对他也比较器重,认为他是一员猛将。在洺水城之战中,为了保住王君廓,甚至不惜牺牲另一个猛将罗士信。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王君廓的卑劣人品始终不改。他在幽州都督、庐江王李瑷手下担任武将,李瑷与太子建成关系不错。玄武门之变后,太子建成被杀,李瑷惴惴不安,担心受到株连。王君廓看出这一点,又冒出一个坏主意。
他先撺掇李瑷起兵造反,声称自己会全力支持李瑷,跟着他干到底。李瑷一时糊涂相信了他,决定起兵造反。谁知就在起兵的第一天,王君廓带兵冲进李瑷住所,把李瑷杀死,然后堂而皇之向朝廷上报自己的平叛之功。原来这从头至尾都是他的阴谋,想皆李瑷的脑袋成就自己的大富贵。结果他用老上级的身家性命,换来了“左领军大将军,兼幽州都督,以瑗家口赐之,加左光禄大夫,赐物千段,食实封千三百户”的丰厚赏赐。
不过王君廓最终也没有好下场。因为在任期间肆行不法,加之有人揭发他撺掇李瑷造反之事,王君廓见势不妙弃官而逃,在逃亡途中被杀,一世富贵化为云烟,也算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旧唐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