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武松,很多读者的第一印象,莫过于“打虎英雄”、“行者武松”。
对于武松的研究,许多学者基本都清一色地赞赏武松的义、勇。
金圣叹曾说:“一百八人中,定考武松上上。”
毫不夸张地说,原著《水浒传》中,对武松的刻画是“偏心”“偏爱”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却在最后征战方腊时“断臂”。
“义兄”宋江得知后,对吴用说了句话,也是这句话,让武松彻底与宋江决裂,最终选择留下照顾林冲,不回汴京。
宋江是说了什么?而他与武松之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武松形象的出现、勇猛忠义
武松这一人物,在《水浒传》之前就已经出现。
《临安志》曾记载,武松本是杭州地区官府的都头,时任杭州知府的蔡鋆祸国殃民、搜刮民脂民膏,让百姓怨声载道。
武松盛怒之下,将蔡鋆打死,后被捕入狱,被官府折磨致死。
百姓感念他的义举,将武松葬于西泠桥畔,并筹钱写上:“宋义士武松之墓”。
除了《临安志》,宋人罗烨在《醉翁笔谈》中有《武行者》一章;《大宋宣和遗事》中也有武松形象,这部著作虽然是一本讲史话本,但其叙述顺序更像编年体史书。
这本书中提到:九天玄女赠予宋江天书,书中罗列了三十六人的名字,在其中,武松排行29,而且称号就是“行者”。
这是“行者武松”首次出现,可以说为《水浒传》中武松的人物形象定调。
此外,文章中书写的水浒故事,对《水浒传》的创作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直到《水浒传》正式开始创作时,武松的形象经过多年发展、宣传,已经成为一个趋于“完美”的形象。
《水浒传》一百单八好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形象,金圣叹曾说:
“独有《水浒传》百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也是这一特点,让《水浒传》成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但与武松相比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明显的弱点,像宋江的愚忠,鲁智深的意气用事,吴用的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等。
而武松则不同,这一人物身上的特点,勇武忠义,他忠于义气、忠于友人,却从不忠于朝廷、他会意气用事,但会勤于用脑。
他的人物形象,在《水浒传》中的“武十回”中刻画得淋漓尽致。也正因如此,初读《水浒传》的人很容易就把武松当成书中的主角。
作者会将武松刻画成这个样子,曾有学者提出是时代所需,上百年武松事迹的发展,让武松成为一个类似于“关羽”、又深具独特的人。
与宋江结交、两人的契合与冲突
武松与宋江相遇,是在柴进府上。
那个时候,武松因为在家乡打晕了人,他以为自己打死了人,于是外逃,来到柴进这里。
至于宋江,他杀死了阎婆惜,官府派朱仝追捕,朱仝“敬重”宋江,于是暗中将宋江放走。
宋江走投无路下,想起“孟尝君”柴进,于是前来投奔柴家庄。
当时,武松已经在这里住了许久,他天天喝酒,醉酒后与庄客争执还会出手伤人,柴进对他颇有意见,因此这两日正有些怠慢。
偏巧看到柴进对宋江的“招待”,于是两人因为“木炭”起了争执。
柴进一番制止介绍,才让两人首次相识,这也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
当武松听说对方是自己仰慕已久的“及时雨”宋江时,他赶紧磕头赔罪。
善于结交好汉的宋江,一眼就看中武松的“忠义勇猛”可以为己所用,于是当即有了拉拢的念头。
也是因为宋江的重视,武松又有了酒可以喝,两人义气之下结拜为兄弟。
在这个时候,武松得知自己家乡被自己打晕的人并没有死,没有官司在身,他自然想到回家乡看望自己的哥哥武大郎,于是当即与宋江拜别。
之后就是书中的“武十回”,对武松“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等进行刻画,到最后武松上了梁山,两人再次得以真正相处。
这时候的宋江,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野心。
宋江初上梁山时,梁山的大哥还是晁盖,宋江与吴用、武松等人交好,为聚义堂上成为领头人奠定基础。
但随着经历的丰富,武松对宋江的种种经历也越来越清楚,他对宋江不再是一开始的“崇拜”,变成了对宋江“颇有微词”。
有学者将两人的开始决裂时间线,定为宋江提议招安,武松当即提出反对。
但其实,在《水浒传》三十二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中,两人有这么一幕:
两人送别之际,武松不舍,对宋江说:“我送哥哥一程,方却回来。”
宋江则说:
“兄弟,入伙之后,少戒酒色。”
宋江的话,让原本不舍得道别的武松“自投西去了”,头也不回。
宋江此举,让武松对他的不满不再掩饰。
武松对色没有追求,但对酒却有着绝对的追求。
一开始武松会在柴进府,就是为了喝酒;后来不管是打虎片段、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等,酒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按照这样分析,以人物性格仔细推敲,武松对宋江这个义兄的“教育”已经很难适应。
这时候宋江再大唱“招安”,更是让武松在大方向上与宋江产生分歧,这对兄弟在聚义堂上第一次明面上出现不和的一幕。
至于宋江呢?
他对武松一开始就不是纯粹的义气之交,而是看重武松的义勇,如在一开始见面时,宋江曾说及自己怒杀阎婆惜的过往,但对真正重要的私放晁盖事,却紧紧相瞒。
从这就足见宋江对武松并没有真情实意在其中。
聚义堂上发生武松反对之事,更是让其对武松更加不满。
但梁山好汉招安一事,在宋江、吴用等有心人的安排下,还是发生了。
征战方腊、武松断臂自救
接受朝廷招安后,梁山好汉就成为了朝廷的一把利刃。
朝廷对梁山好汉颇有担忧,因此一开始招安时,就有将一百单八好汉拆分的想法。
那时候宋江志得意满,真可谓“正值巅峰”,他对高俅说:
“我等众兄弟生死相随,誓不相舍。如果朝廷不听,我们自回梁山泊去!”
要知道,这时候的高俅代表的是朝廷、是宋徽宗。
一向“忠”字当头的宋江,自认“忠于朝廷、忠于天子”,也敢于如此回应。
而朝廷得知宋江的回复后,也是紧急召集群臣商议应对之策,最终答应了梁山的要求。
但梁山也成为了朝廷征战辽国、田虎、王庆等的一股势力。
在这多场战斗中,梁山遭到了重大损失,但真正让梁山“散架”的,还是征方腊。
方腊原是清溪县的一个漆园主,官府对他三番五次地勒索,让方腊不堪,最终选择起兵造反。
江南一带多年来遭受官府盘剥已久,朝廷盘剥让老百姓活不下去,他们在得知方腊起兵造反后,纷纷来到方腊身边。
方腊也一下子就成为割据江南一带的一大势力。
朝廷这时候对方腊也是深感头疼,恰巧梁山好汉征战归来,于是在高俅的建议下,宋徽宗将梁山好汉派到了江南征战方腊。
要说方腊也是一股强大的势力,梁山好汉也是在这次征战中损失最为惨重。
虽然最终鲁智深活抓了方腊,让方腊这股势力被平定,但梁山好汉也是“十去七八”,再也不是那个敢于跟高俅等人叫板的“硬骨头”。
与方腊一战,让梁山好汉六十多人阵亡,多人受伤,武松也因为在征战中,中了包道乙的玄元混天剑。
武松当即昏死过去,好在这时候鲁智深赶来,将武松的敌人打跑,才让武松从危难中捡回了一条性命。
待到武松醒来的时候,他看到自己的左臂要断不断,一怒之下拿过一把戒刀,将自己的手臂自断,从此成了“残缺之人”。
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也因为性格断去了左臂,怎能不让读者唏嘘。
或许这也是许多读者读到这里不再往下读的原因之一。
宋江的话、“兄弟”的决裂
武松断臂之后,仍然没有放弃兄弟,始终在前线作战。
后方的宋江得知了这件事,恰巧这时吴用带着一万水兵赶来支援。
宋江在议事厅上对着众人说:
“武松已成废人。”
而吴用则说:
“兄长宜开怀,以国事为重,不可过于念及弟兄之情。”
这是这本书中第一次出现“废人”这个词汇,心高气傲的武松又怎能接受得了这样的话?
更何况他们的交谈,是在议事厅,众人的面前,这无疑对武松是一种侮辱。
得知这件事后,也彻底坚定了武松离开宋江的心。
须知,在此之前,武松虽然对宋江、吴用一辈追求招安之事有异议,但在宋江真的下定决心招安后,还是跟着宋江去汴京找了李师师,在其中相助。
对武松的分析,他虽然对官府有着仇视,但一开始他也是做过官府都头,在“斗杀西门庆”,接受审判时,代表官府的县官、孔目等人都为武松的减刑之事奔波。
也是因为他们的奔波,才让武松罪名从报仇“故杀”西门庆改成不准祭祀的“斗杀”。
因为这事,武松对人不满朝廷,但也不是真的有什么深仇大怨。
他不满招安,还是因为“侠义”、因为习惯了自由。
但他也重视与兄弟们之间的感情,因此始终没有放弃兄弟独自去谋生。
然而,如今成了宋江口中的“废人”,武松终究是心灰意冷。
他也终于认清了宋江的为人:愚忠的政客。
从此,两人渐行渐远。
至于宋江,对兄弟们的伤亡虽然痛心,但更多的还是带着这份功劳回汴京接受封赏,封妻荫子。
在回京途中,“豹子头”林冲不幸感染上风瘫。这种病并不好痊愈,于是他决定留在六和寺养病;至于鲁智深,也选择留在六和寺。
武松也借此机会,向宋江提出辞行。他说:
“小弟今已残疾,不想再赴京朝觐。哥哥造册时,就休写小弟进京。”
听到武松这话,宋江只是冷冷四个字:
“任从你心!”
面对出生入死、从未上梁山时就已经结为异姓兄弟的武松,宋江竟然只是寥寥四个字,也让武松如当初听到“少戒酒色”时的反应一样,一去不回。
最终,武松也留在了六和寺,照顾风瘫林冲。
小结:
宋江回到汴京后,就遭到朝廷高俅等人陷害。
但为了“忠”之一字,他在死前还将一直支持自己的李逵毒死,又怎能不让人唏嘘。
至于武松,宋徽宗鉴于武松在战斗中的表现,宋徽宗指示赏给在六和寺的武松十万贯钱同时也将武松封为“清忠祖师”,以表彰武松的贡献。
在原著中,武松将十万贯钱都给了寺庙,这笔钱也足够武松和寺庙的僧人安度余生了。
至于林冲,林冲在染上风瘫半年后就病故。
鲁智深也早已经在一个夜晚,在六和寺圆寂。
纵观梁山好汉的下场,武松的下场可以说是“善终”。
宋江虽然一辈子绞尽脑汁,还是落了个喝“毒酒”的下场、李逵更是被自己最尊敬追随的宋江所害。
所以说,武松之下场,其实也是作者对这个“英雄”人物的敬重,才有了“善终”结局。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文献:
宋江何以赢得梁山众将的追随 刘崧
对比分析林冲、武松、宋江三人的刺配之路 张笑语 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武松形象:从文学到影视的演变研究 赵晨浩
明清小说之《水浒传·征方腊》内容解读与赏析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