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记载,在元末朱元璋的起义军中有一个谋士朱升,给朱元璋出了一个“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主意,这实际总结了朱元璋一贯实行的方针,他非常地高兴。朱元璋正是在这一方针下,一步步完成统一中国的帝业的。
那这个计策到底高明在哪里?
所谓高筑墙就是加强自己根据地建设,提高军事实力。广积粮就是大力发展经济,毕竟经济是一切的基础,而缓称王就是不要急于称王。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你一旦称王势必会成为其他势力进攻的对象。其他势力形成同盟后,如果你自己的家底还不是很牢,势必会走向灭亡,袁术称帝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是此时的刘备并没有称王,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虽然是傀儡,但是汉室还没有灭亡。此时刘备如果贸然称帝,势必会人心溃散,因为他称帝就是篡汉,而他手下的那帮人,好多是因为光复汉室才走到一起的。那刘备之后为什么又称帝了呢?
假如此时刘备不称帝,那自己就沦为割据叛乱势力,成为反贼。他称帝也是昭告天下,大汉并没有灭亡,它正统的继承者就是刘备的蜀汉,而曹丕是篡汉的反贼。
最后三国被司马懿统一,而他也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执行者,司马懿是三国中最懂得隐忍的大臣,虽然他至死没有称王,但是他已经打下了基业,也为后来司马炎称帝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诸侯都喜欢称王称帝,但是这些人当中很难有成功者。所以,“高筑墙、广积粮”确实是正确的战略方针,但是是否要“缓称王”,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