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长安发生了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不久,李世民便宣告登基继位,而将自己的父亲尊为了太上皇。
平心而论,这次事变是一次有违人伦的行为,但李世民用他的功绩洗刷了这个污点。玄武门之变后,论功行赏,却让群臣大感意外。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排名最前,这没有话说,排第五的居然是名不见经传的侯君集,凭什么?
确实,侯君集虽然是秦王府的旧人,根正苗红,但给人的感觉就是平庸。他不是秦叔宝、尉迟恭那种伴随左右的打手,也不是李靖那种统帅,更不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那种谋臣,他的名次这么靠前,实在有点让人大跌眼镜。
《旧唐书》中却给出了答案,“建成、元吉之诛,君集之策居多”。在李世民迟迟没有下决断的时候,是侯君集与尉迟恭反复催促,才让兄弟三人做了了断。因此,在这件事上,侯君集的功劳并不小,李世民甚至表示前五人“并称第一”。
可是,与其他的文臣武将所不同,侯君集确实有很大的缺点和不足。首先是能力上的不足,他仅仅是个武官,打仗经验还不足,至于说文化方面,比程咬金好不了哪里去。
不过,侯君集也很清楚自己的短板,军事上稚嫩不要紧,大唐初年名将如云,他不愁学不到东西。侯君集拜李靖为师,向李靖学习兵法。更重要的是,他曾经跟随李靖参与过两次军事行动,一是征讨突厥,二是攻打高昌,从中吸取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至于说文化方面,侯君集更是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如果说有了玄武门之变这样的大功劳,很多人可以躺着吃一辈子老本。但是侯君集则不同,受到封赏之后,他更加发奋读书。虽然正史中对他如何勤奋学习只字未提,从后来他以兵部尚书参与朝政而入相,担任吏部尚书主持典选来看,这个读书的成效还不是一般般的。
如果说能力上的不足,可以用勤奋来弥补,那么性格上的缺陷,却是很难克服的。魏征曾经先唐太宗建议重用侯君集,甚至希望将所有卫队的兵权交给他。(国家安不忘危,不可无大将,诸卫兵马宜委君集专知)
然而唐太宗却清醒的看到侯君集这个人喜欢自我炫耀,并没有那样的才能,所以没有同意魏征的建议。
这种事情,还算可以容忍,但有一件事却让他为人不耻。当年侯君集缠着李靖学习兵法时,李靖对于精妙之处有所保留,并没有完全教给他。侯君集竟然向唐太宗告状,说李靖有谋反之心。
李靖被唐太宗责问,却坦然回答道:臣交给侯君集的那些兵法,已经足够平定四夷了。侯君集犹嫌不足,还要学习更为精妙的,这是他有反心啊。
侯君集有反心,这是事实,也可能是在征讨高昌后产生的。在这次战役中,侯君集居功至伟,灭掉了高昌国,俘虏了高昌王。在巨大的胜利面前,侯君集昏了头,竟然未经太宗许可就释放了罪人,还私吞了高昌国库中的财物。
朝廷有大臣上书要问罪侯君集,幸好唐太宗为人宽厚,不太计较这些,才宽恕了他,但也没有为高昌之战而大加封赏。这本来就算是功过双抵,侯君集非常不忿。
侯君集一生,有亮点也有本事,但缺点这么多,还能够出将入相,最重要就是因为忠心耿耿跟着李世民。后来他忘记了这一点,竟然唆使大将张亮和太子承乾谋反。可是谋反这种事,还没等到别人揭发,自己的女婿贺兰楚石就主动跑到李世民那里去高密,让侯君集的反心昭然于世。
李世民还算宽容仁慈的皇帝,李靖告侯君集反,他没有信;李道宗告侯君集反,他也没有信;张亮告侯君集反,他还没有信。直到贺兰楚石告侯君集反,这就让侯君集无言以答了,也让李世民不得不信。于是,这位曾经登上凌烟阁的重臣,最后还是被处斩。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