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眼中,中国古代的皇帝都是一言九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是历史上也有很多皇帝就是傀儡,大权被外戚、宦官、权臣把持。在人们普遍称赞的唐朝,就有这么一个皇帝,一生两次登基,一辈子都活在女人的阴影之下,复辟之后为了保住皇权甚至不惜戴绿帽子。这个皇帝就是唐中宗李显。
唐中宗李显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大,但他的祖父却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母亲是中国唯一的正统女皇武则天,侄子是著名的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李隆基。自己和自己的父母、弟弟、侄子全都是皇帝。
唐高宗李治登基后,由于其后宫里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争宠,唐高宗得以在王皇后的支持下将唐太宗的才人武则天接回皇宫。唐高宗接回武则天后,后宫格局立马变成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与武则天的对抗。唐高宗为了打压关陇门阀,就要废掉王皇后,而其助手就是武则天。唐高宗为了废王立武费了很大的心思,关陇门阀的代表,如褚遂良和唐高宗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坚决反对这个举措,褚遂良甚至搬出来唐太宗,试图抑制这种情况。“上由是有废立之志,又畏大臣不从,乃与昭仪幸太尉长孙无忌第,酣饮极欢,席上拜无忌宠姬子三人皆为朝散大夫,仍载金宝缯锦十车以赐无忌。上因从容言皇后无子以讽无忌,无忌对以他语,竟不顺旨,上及昭仪皆不悦而罢。昭仪又令母杨氏诣无忌第,屡有祈请,无忌终不许。礼部尚书许敬宗亦数劝无忌,无忌厉色折之。”“上一日退朝,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勣称疾不入。无忌等至内殿,上顾谓无忌曰:‘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遂良对曰:‘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上不悦而罢。明日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当死!’因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流血曰:‘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上大怒,命引出。昭仪在帘中大言曰:‘何不扑杀此獠!’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于志宁不敢言。”
经历这场风波后,唐高宗又去找了李勣,李勣是个老滑头了,当年李世民为了让李治能够驾驭他,故意玩了一出贬谪的戏:“二十三年,太宗寝疾,谓高宗曰:‘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乃出为叠州都督。高宗即位,其月,召拜洛州刺史,寻加开府仪同三司,令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是岁,册拜尚书左仆射。”如果李勣有迟疑的举动或者抗命的话,自己立马就脑袋搬家了。可是李勣看出了李世民的动机,立刻动身上任。这才有了后来为相的事情。在群臣反对的时候,“于志宁不敢言”,而“勣称疾不入。”“帝欲立武昭仪为皇后,畏大臣异议,未决。李义府、许敬宗又请废王皇后。帝召勣与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计之,勣称疾不至。帝曰:‘皇后无子。罪莫大于绝嗣,将废之。’遂良等持不可,志宁顾望不对。帝后密访勣,曰:‘将立昭仪,而顾命之臣皆以为不可,今止矣!’答曰:‘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帝意遂定,而王后废。诏勣、志宁奉册立武氏。”就这样,在以李勣为首的军方支持下,武则天顺利成为皇后。
高宗废王立武,改换皇后的问题,已超出了皇帝家务事的范围。褚遂良坚决反对的理由,是“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王皇后出身名门大族,武氏出身低微。这种门第观念,反映着士族官僚与庶族官僚的矛盾。士族地主势力的没落,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是南北朝后期以来的历史潮流。高宗敢冒“违先帝之命”的风险,打破士族势力的威胁,直接掌握政权,正是他不愿任人摆布,敢作敢为的具体表现。昏懦的皇帝是不可能有这种胆量和作为的。
武曌
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则天乘机插手政治,开始参与国家大事。显庆末年,李治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武后得以逐渐掌握朝政,李治在武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氏并称二圣。武则天为了取得政权,还想尽一切办法表现自己的政治才能。麟德二年(665年)“冬,十月,癸丑,皇后表称‘封禅旧仪,祭皇地祇,太后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礼有未发,至日,妾请帅内外命妇奠献。’诏:‘禅社首以皇后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壬戌,诏:‘封禅坛所设上帝、后土位,先用藁秸、陶匏等,并宜改用茵褥、罍爵,其诸郊祀亦宜准此。’又诏:‘自今郊庙享宴,文舞用《功成庆善之乐》,武舞用《神功破陈之乐》。’丙寅,上发东都,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列营置幕,弥亘原野。东自高丽,西至波斯、乌长诸国朝会者,各帅其属扈从,穹庐毳幕,牛羊驼马,填咽道路。时比岁丰稔,米斗至五钱,麦、豆不列于市。”
武则天的权力欲由此可见一斑,而唐中宗作为这种强势女人的儿子,自然会感到十分压抑,会给他带来很严重的心理阴影。
李治和武则天共生有四子,李显排行老三。本来皇帝宝座跟李显没什么关系,因为在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可是他的两个哥哥都太能干,触及到了母亲武则天的利益。结果老大孝敬皇帝李弘莫名其妙暴毙,老二章怀太子李贤被嫁祸谋反罪名废黜,后被迫害致死。老三李显就这样成了家中的老大,并被立为太子。
李治驾崩后,李显顺理成章成为大唐帝国的第四任皇帝,是为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是一个野心不亚于武则天,但能力却远远不及的妇人。李显的皇帝宝座还没坐热,她就急不可待地怂恿丈夫提拔自己的父亲韦玄贞为宰相,并想借此一步步从武则天手中夺取权力。
李显接受了妻子的建议,任命韦玄贞为侍中,可是朝廷大臣却一致反对。李显得自己身为天子,任命一个宰相竟然还要受这么多人掣肘,于是他怒不可遏地说道:“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
李显
皇帝的这番蠢话很快就传到了武则天耳中,于是武则天立即发布懿旨,将李显废黜为庐陵王。“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洎刘祎之率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 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 封永清县男。”从登基到被废黜,唐中宗李显的第一次皇帝生涯只经历了五十五天。
李显被废之后,“初,韦后生邵王重润、长宁、安乐二公主,上之迁房陵也,安乐公主生于道中,上特爱之。上在房陵与后同幽闭,备尝艰危,情爱甚笃。上每闻敕使至,辄惶恐欲自杀,后止之曰:‘祸福无常,宁失一死,何遽如是!’上尝与后私誓曰:‘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御。’”
唐中宗被废之后武则天立了小儿子唐睿宗李旦为帝,但李旦看得出来武则天有称帝之欲,垂拱二年(686年)“春,正月,太后下诏复政于皇帝。睿宗知太后非诚心,奉表固让;太后复临朝称制。”最后载初元年(690年)“九月,丙子,侍御史汲人傅游艺帅关中百姓九百余人诣阙上表,请改国号曰周,赐皇帝姓武氏,太后不许;擢游艺为给事中。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合六万余人,俱上表如游艺所请,皇帝亦上表自请赐姓武氏。戊寅,群臣上言:‘有凤皇自明堂飞入上阳宫,还集左台梧桐之上,久之,飞东南去;及赤雀数万集朝堂。’庚辰,太后可皇帝及群臣之请。壬午,御则天楼,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乙酉,上尊号曰圣神皇帝,以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以皇太子为皇孙。丙戌,立武氏七庙于神都。”
武则天称帝后,由谁来继承帝位,一直困扰着她。她在立子还是立侄上犹豫不决。此时,“会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后怒,罢议。”“久之,召谓曰:‘朕数梦双陆不胜,何也?’于是,仁杰与王方庆俱在,二人同辞对曰:‘双陆不胜,无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且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危矣。’”“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翅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为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仁杰降拜顿首,曰:‘太子归,未有知者,人言纷纷,何所信?’后然之。更令太子舍龙门。具礼迎还,中外大悦。”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暐、李多祚、王同皎、袁恕己等人发动神龙政变,“同皎扶抱太子上马,从至玄武门,斩关而入。太后在迎仙宫,柬之等斩易之、昌宗于庑下,进至太后所寝长生殿,环绕侍卫。太后惊起,问曰:‘乱者谁邪?’对曰:‘张易之、昌守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闻。称兵宫禁,罪当万死!’太后见太子曰:‘乃汝邪?小子既诛,可还东宫。’彦范进曰:‘太子安得更归!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久居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诛贼臣。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李湛,义府之子也。太后见之,谓曰:‘汝亦为诛易之将军邪?我于汝父子不薄,乃有今日!’湛惭不能对。又谓崔玄暐曰:‘他人皆因人以进,惟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对曰:‘此乃所以报陛下之大德。’”政变后,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王,时称“五王”。
李显
或许是母亲给自己的阴影太严重了,所以唐中宗复辟之后虽然将国号改为唐,但是神龙这个年号却一直沿用下去,而且武家的人也继续在朝堂上执掌大权。“顷之,楚客又令御史袁守一奏言:‘则天昔在三阳宫不豫,内史狄仁杰奏请陛下监国,元忠密进状云不可。据此,则知元忠怀逆日久,伏请加以严诛。’中宗谓杨再思等曰:‘以朕思之,此是守一大错。人臣事主,必在一心,岂有主上少有不安,即请太子知事?乃是狄仁杰树私惠,未见元忠有失。守一假借前事罗织元忠,岂是道理。’”他眼里,母亲永远都是那种十分威风凛凛的样子,却忘了其登基的时候已经67岁了。
神龙政变之后不久,武则天便崩逝了。他终于从母亲的阴影里面摆脱了。可是还有另一个女人影响着他,这就是韦皇后。
当初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时并没有诛杀武氏诸王,目的是留给中宗诛之。关于这一点,《资治通鉴》有明确的记载,张柬之说:“主上昔为英王,时称勇烈,吾所以不诛诸武者,欲使上自诛之以张天子之威耳!”实际也是为中宗着想。中宗即位之后,张柬之等人遂劝中宗诛杀诸武,中宗不听。
张柬之又说:武则天“革命之际,宗室诸李,诛夷略尽;今赖天地之灵,陛下返正,而武氏滥官僭爵,按堵如故,岂远近所望邪!愿颇抑损其禄位以慰天下!”也就是退一步请求贬降诸武官爵,中宗仍不听。敬晖等人又率百官上表,请求降诸武王爵,中宗不许。后来在百官的再三要求下,才勉强将武三思、武攸暨等降为郡王,武懿宗等十二人降为公爵。
唐中宗复辟后,朝堂上各种势力交错,首先是韦皇后、安乐公主的势力;其次是唐睿宗父子的势力,毕竟唐中宗当太子之前唐睿宗便是皇帝和皇嗣,政治影响力也不可低估;还有神龙政变功臣的势力和武三思等武家人的势力。其余如太平公主、太子李重俊也都是不可小觑的势力。
上官婉儿
唐中宗刚登基的时候虽然赋予政变功臣以高位,但并不听取其意见,反倒是武三思因为和上官婉儿私通,再加上亲戚关系得以施展手段。将张柬之等人封王这就是明升暗降的做法,随后更是将五人赶尽杀绝。这就是武三思的主意。而此时的上官婉儿是唐中宗的婕妤,随后又拜为昭容。也就是说,唐中宗在不知不觉中为了制衡“五王”已经带了绿帽子。这还不算完,上官婉儿后来又把武三思推荐给了韦皇后,唐中宗和武三思彻底“亲上加亲”了。“中宗复位,擢崇训驸马都尉、太常卿,兼左卫将军。三思进位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加实户五百。固辞,进开府仪同三司。会降封,裁减实户。俄以太后遗诏还所减,而封崇训镐国公。”
除了武三思外,韦皇后还有两个“面首”,分别是杨均和马秦客。值得一提的是,从史料上能查到的李显后妃只有三人。其中原配妻子赵氏在他第一次登基前就已去世;第二任妻子便是韦皇后;还有一个妃子是武则天时期以精明能干闻名的女官上官婉儿,她在唐中宗复位后被封为“昭容”,专掌宫内起草诏令,由于被封为昭容时上官婉儿已经41岁,很有可能她与中宗仅有名分,而无夫妻之实。
算下来,唐中宗这个皇帝确实窝囊。为了制衡“五王”和唐睿宗父子,自己戴了绿帽子。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韦后同武三思关系暧昧,韦后又十分信任儿女亲家武三思,并以此结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左右着朝政。李显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御”了。
景龙四年六月壬午日(710年7月3日),太平公主隐晦地向李显透露了韦皇后的不正当行为,这让李显对妻子产生了怀疑。韦皇后生怕形势发展对自己不利,于是就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了皇帝。《旧唐书》记载:“六月壬午,帝遇毒,崩于神龙殿,年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