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一
编辑|文史鉴赏
天下三分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大明第一神算,更被后世称之为最接近“神”的存在。
不仅辅佐朱元璋一统天下,还撰写《烧饼歌》,预言了后世五百年的风云变化。甚至在其去世数百年后,凭借着一块石碑,依旧能将入关的清军“吓个半死”。
那么,刘伯温到底有多神?他又是如何凭借一块石碑,将清军吓得落荒而逃呢?
刘伯温的”屠龙“之路
刘伯温,本名刘基,出生于元朝末乱世之中,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文学以及思想大家。
在朱元璋起兵之后,便始终跟随在其身边,辅佐他一步一步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因而多次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
而除了这些头衔以外,关于刘伯温的种种传说,也同样让人瞠目结舌。
相传,刘伯温在出生之际,便引来了百鸟朝凤的奇观。俗话说,天生异象,必有贵人降世。
可能从出生起,便注定了刘伯温的一生不会平凡。而刘伯温也确实不负异象,从小便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地方。
不仅在12岁考中秀才,更在14岁时,凭借惊人的天赋,让其任课老师都大感惭愧。
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十四岁的刘伯温第一次进入府学进行读书。
所谓府学,即指由官府所开办的专属学校,其中学生多为各个地方脱颖而出的英年才俊。在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学府当中,想要做到出类拔萃,无疑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但正所谓凡事都有例外,刘伯温便是这样一个例外。
据坊间传闻所述,刘伯温在进入府学后,仅仅用了几天的时间,便将一本晦涩难懂的儒家经典给阅读完成。
对于这一结果,其任课老师当即便认为刘伯温只是大概浏览一下,并没有深解其中的奥秘。于是,在一次任课期间,老师便特地将刘伯温叫起,亲自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提问。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对于老师一连串的提问,刘伯温甚至都没有进行思考,便完完整整地回答了下来。
要知道,这本儒家经典别说是刚刚进入府学的孩子,就连不少名声在外的文人雅士,依旧很难理解其中的不少道理。
因此,对于刘伯温的回答,在场所有人都大为震惊。甚至就连不少老师,也都因此而自愧不如了。
而除了精通儒家经典以外,刘伯温在天文兵法、奇门遁甲上也同样有着很深的造诣。
正所谓有才华的人到哪都是香饽饽。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49岁的刘伯温受朱元璋之邀赶往应天(今南京),担任朱元璋身边的谋臣。
并在此后数年间,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度过一次又一次难关。最终于公元1368年,定都南京,辅佐朱元璋正式建立了大明王朝。
也正是从那以后,刘伯温正式开启了他的“屠龙”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谓的龙,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龙,而是代表着龙脉。
在我国古代,人们始终信奉着风水一说,而那些风水极佳的地方,则被称之为龙脉之地。
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是有龙脉存在的地方,那么便会从中诞生“真龙天子”。所以对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而言,除皇室以外的龙脉则是一个很不稳定的隐患。
而作为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对此则更加是心存芥蒂,所以在建立大明王朝以后,便派刘伯温前往华夏大地斩杀龙脉。
据坊间传闻所述,刘伯温在接到朱元璋命令的前一天夜晚,曾夜观天象,发现无锡山附近有龙气缠绕,很有可能会称为危害大明王朝的存在。
所以第二天一早,刘伯温便匆匆忙忙向朱元璋汇报了此事。
当朱元璋听完刘伯温的话后,脸色苍白,当即便派刘伯温前往无锡斩断龙脉。
为了彻底斩断龙脉,刘伯温在到达无锡以后,便找到当地富商,要求富商以高价购买此地土壤捏成的泥人。
而刘伯温的这一举动,则让不少同行的官员都大为震惊,纷纷向刘伯温询问了如此做的目的。
对此,刘伯温只是轻轻一笑,随后向众人解释道:
“正所谓山为脉,土为肉。对于龙脉而言,这些土壤就好比他身上的肉,只要将其“血肉”挖空,那么龙脉自然也就消失了。”
说完,刘伯温便亲自带领着众官员上山挖土,最终硬生生将这条龙脉给挖断了。
在此次之后,刘伯温也遵循着朱元璋的旨意,在全国各地,纷纷开始了“斩龙”之行。
据民间流传的故事所述,刘伯温在世期间,先后斩断了近百条龙脉,为大明王朝数百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关于刘伯温的传说,除了“斩龙”以外,还曾与诸葛亮有过一次跨越千年的梦幻联动。
刘伯温与诸葛亮的“爱恨情仇”
作为世间仅有的两大谋士,诸葛亮与刘伯温无疑都是人中龙凤般的存在。
但也正是因为两人太过优秀,因此在民间,不少人都喜欢将两人做对比,争论他们之间谁的谋略更胜一筹。
而向来骄傲的刘伯温,在得知民间的这一讨论以后,自然希望人们对自己的评价更高一筹。
但最终的结果,却像一个钢针一般狠狠扎在了自己的心上。
相传,刘伯温在一次外出之时,恰好遇到一个祠堂。等走进一看才发现,这座祠堂供奉的不是别人,正是诸葛亮。
看到武侯祠,刘伯温并未多想,只是打算进去稍作休息一番。
却不曾想,刚刚走到门口之时,便听见路边的百姓在将两人进行对比,其中不乏有人认为诸葛亮的才智远远超过刘伯温许多。
听到这番议论,一向骄傲的刘伯温心中难免有些不如意。
于是,刘伯温当即便让手下将武侯祠的牌匾给拆了下来。可能是觉得依旧不服气,在拆下牌匾以后,刘伯温还在武侯祠内写下了十四个大字。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言外之意便是说,无论你诸葛亮再怎么鞠躬尽瘁,最终也不过争取了一个三分天下的局面。而我刘伯温却在乱世之中辅佐君王,最终成就了一统天下的大势。
然而,就在刘伯温自信满满的写下这十四个大字以后,却突然发现,在武侯祠的牌匾之后,还认认真真的篆刻着一行小字。
而在看清这行小字以后,刘伯温原本骄傲的脸色,却也瞬间变得苍白了起来。
只见在牌匾后面赫然写着十二个小字:
“吾知你伯温到,伯温又知谁到?”
大概意思便是说,我诸葛亮在千年以前便预料到后世有个刘伯温,并且还会将我武侯祠的牌匾拆掉,但是你刘伯温能够预料到后世的兴衰变化吗?
在看到牌匾后的这番话以后,刘伯温没有再多说什么,而是令人毕恭毕敬地将武侯祠的牌匾重新挂上,之后深深鞠了三躬,便离开了武侯祠。
从那以后,刘伯温再也没有与诸葛亮“较过劲”。那么,难道刘伯温真的不如诸葛亮那般料事如神吗?
其实结果还真不一定,在我国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刘伯温当时在看到牌匾后的小字以后,便匆匆忙忙赶回家中,一连几天都将自己关在了房门之中。
等到他再次推开房门以后,便将一封信件递给了自己的管家,并吩咐在其死后,一定要将信件上的内容篆刻在自己的墓碑之上。
那么,在这封信件上,究竟有着哪些内容呢?不妨让我们将时间拉到300年后。
一个石碑吓坏清军
相传,在刘伯温去世300年后,清军大举入关,在江南一带大开杀戒,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其中,便有一支军队在刘伯温的老家烧杀抢掠。
当这支军队得知号称大明第一谋士的刘伯温葬身于此后,便第一时间赶到刘伯温的坟前,想要将其坟墓挖开,看看里面究竟存放了哪些宝贝。
然而,当清军将刘伯温的坟墓打开以后,却被眼前的一幕彻底吓傻了。
只见刘伯温的墓中放着一块硕大的石碑,而在石碑之上,赫然写着十个大字:
“顺治三年春,如何开我坟?”
看到这句话,在场的所有清军都不免吓出一身冷汗。因为当时他们挖坟之时,恰好就是顺治三年。
也就是说,刘伯温早在数百年前,便预料到了大明王朝的覆灭,以及清军入关的消息。
看到这一幕,在场所有人都不敢轻举妄动,准备将刘伯温的坟墓重新填上。
却不曾想,在其背面,竟然还篆刻着一行小字。
“贝勒贝勒,天下无敌。生于北方,死在浙直”
言外之意就是说,在顺治三年,将会有一名贝勒,武功高强天下无敌,从北方入关无人能敌,但是最终却会丧命在浙直一带。
对于这番小字,当时领兵的贝勒当场便被吓得瘫软了起来。
事后,在这名贝勒回去后不久,便果真患上重疾,最终死于了浙直地区。
关于刘伯温传说的传承与保护
而除了这些以外,关于刘伯温的传说比比皆是。
但事实上呢,这些也不过都是民间所流传的故事罢了,至于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也无从得知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刘伯温的传说,也在2008年时成功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
那么,刘伯温传说为何能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刘伯温传说有着极佳的文学价值,对我国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刘伯温传说还能弥补许多正史中关于刘伯温记载的不足,因此对于史学家来说,依旧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刘伯温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与传承。
因此,如果不加以保护的话,这些从古至今所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很有可能会就此失传。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才会在2008年将刘伯温传说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