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绍兴两个年号,与两宋之际时局变迁和南宋初期高宗朝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在两宋时期,这并非个案,而是普遍现象。
将年号置于两宋历史变迁中展开考察便不难发现,其实某一个皇帝的年号,就是其在位期间施政的缩影。
甚至可以说,一部两宋皇帝年号史,就是一部两宋王朝政治史。
建隆年号与太祖建宋
宋太祖赵匡川,960-976年在位。在位17年间,共有3个年号:建隆、乾德、开宝。作为赵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改国号曰宋,建隆成为他的第一个年号。
“建”字带有更始之意,“隆”有兴盛之意。建隆年号,契合时局,符合新王朝创建的政治理念。建隆年间,太祖锐意进取,一方面建章立制,另一方面致力剪除各个割据政权,一统天下。
建隆四年(963年),太祖改元乾德。其寓意,一则取《周易》,用鬻类比其时大宋周边诸如契丹等强敌,欲求国家太平无衅。乾德年间,太祖相继征服了南平、湖南、后蜀等地。
968年,太祖改元开宝。“宝”字凸显出帝王的独尊,“开宝”也寓意开创盛世帝业。开宝年间,太祖着力打击北汉,同时先后消灭了南方的南汉和南唐政权。
在太祖朝的3年号中,作为王朝第一个年号的“建隆”,颇具探讨价值。
自907年唐朝被权臣朱温取而代之后,中国历史由大一统时代陷入长达七十二年的分裂动荡时期。在此期间,南方割据政权相对稳定,但黄河流域陷入弑君篡位、兵变和战争的恶性循环,加之诸如契丹、沙陀等少数民族势力的介入,整个北方四分五裂,混乱不堪。
宋太祖通过相对温和的陈桥兵变方式获得皇位,政权和平更迭,但外部形势非常恶劣。
太祖对周围强敌环伺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以商周和汉唐开国为师,表达革故鼎新之意。
可见,在如此政治形势下登基的太祖,改元建隆,年号之“建”字,便带有建新更始的意思,而要达到“隆”,则需首先内稳政局,外平诸多割据势力。
早在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带兵回到京师之时,便有人“闻上至,皆大恐,将谓循五代之弊,纵士卒剽掠”,尽管最后结果不尽其言,但仍然发生了“闾巷奸民往往乘便攘夺”的混乱局面。
鉴于此,太祖施行积极的民生政策以稳定局势,安抚百姓,将政权更迭所带来的波动降至最低。除对社会治安的加强治理外,还对前朝大臣和将领赐予了丰厚的奖赏,京城局势很快便得到了控制。
然而,在建隆元年,新生的北宋政权依然遭遇内部李筠和李重进的叛乱。李筠曾是后周潞州节度使,但随着个人野心的逐渐膨胀,他不仅拒绝了太祖授予他的官爵和赏赐,反而不断招募流民以扩充自己的军队。
到后来他勾结北汉,图谋造反,随着宋军攻打潞州,李筠的三万部队很快溃败,李筠自杀,叛乱失败。李重进乃是郭威外甥,因不满太祖解除其侍卫军都指挥使之职,决意造反,但宋朝利用叛降的李重进使者,改变了李重进的进军计划,使得他最终城破身死。
总的来说,建隆年间的宋太祖励精图治,努力协调内政外交关系,基本稳定了局势,实现了政权的和平过渡,达成了建隆年号更始兴隆之目标,为乾德、开宝年间的统一战争奠定基础。
端拱与太宗的守内虚外
宋太宗赵灵(本名匡义,又名光义),宋太祖赵匡胤之弟,北宋第二位皇帝,976-997 年在位。在位22年间,共有5个年号: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976年,太宗即位,改元太平兴国,寓意国家太平兴旺,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解决虎视眈眈的辽国及其附属政权北汉的威胁,收复燕云十六州。
太平四国四年,太宗亲征北汉并将其灭国,进而马不停蹄,乘胜进军幽州(辽的南京,今北京宣武区),结果遭到高粱河战役的惨败。
可失败并未磨灭太宗北伐的志向。984年,太宗改元雍熙,寓意“树鸿业于中区”。雍熙三年(986年),太宗再度分兵三路北伐,结果再受阻于岐沟关之战,铩羽而归。
988 年,太宗改元端拱,寓意“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从而将国家重心由“重外轻内”逐渐向“守内虚外”转变。
990年,改元淳化,期间,太宗的治国理念进一步转向内在,通过扩大科举录取名额、修史撰书等举措,将治国理政的重心完全转移到了国内。
在太宗朝5个年号中,从“雍熙”到“端拱”的改元,可谓其从积极经略边疆到“守内虚外”国策转变的标志。
自太祖以来,北宋便逐步推进其统一计划。到太宗朝,太宗以实现天下一统的目标为己任。
太宗希望建功业之心表露无疑。为了收回燕云十六州,在雍熙三年,太宗发动了第二次北伐,结果却换来了宋军更大的惨败,精髓丧失殆尽,使得后世在对辽关系上“终宋不振”,带来所谓的“积弱”问题。
在北伐之初,宋军进军顺利,捷报频传。潘美“出雁门,自西径”,斩首敌军五百级;寰、朔、应、云等州相继攻克;田重进连下飞狐、灵丘等地;四月,蔚州成功收复;
曹彬一路也乘势攻破涿州,兵势大振,以至于太宗“颇疑彬进军之速,且忧敌断粮道“。由于曹彬的急功近利,在攻打涿州的时候遭遇了辽将耶律休哥率领的大军反击。
在曹彬失利后,太宗急命其他两路退军,但为时已晚。六月,耶律斜轸率军十余万大败宋军,蔚州复陷,耶律斜轸又趁势追击,再歼数万宋军,山后诸州尽皆复陷。至此,雍熙北伐宣告失败。
一年后,太宗改元端拱。“端拱”之意,不难看出,两次北伐的大败,沉重地打击了宋太宗收复汉唐故地的宏愿,使他清醒认识到宋辽力量平衡、燕云暂时不可收复的现实。
缘于此,开始了他从积极经略边疆到经略内政的——守内虚外国策的实施,颇具道家”无为“的味道。
端拱年间,太宗不仅愈发专断朝政,加强对执政群体的控制,还进一步控制军队,将兵权牢牢紧握,在向内发展上继续沿着”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道路前进。
”雍熙“一号蕴含了太宗一统天下的雄心,而”端拱“则是壮志磨灭,锐气殆尽后被迫实施”守内虚外“国策的无奈。
从雍熙到端拱,从外向到内在,不仅是两个年号的变化,更是两种不同治国理念间的转换,其影响不仅在太宗朝,甚至及于整个赵宋王朝。
大中祥符年号与真宗的”天书“闹剧
宋真宗赵恒,北宋第三位皇帝,997-1022年在位。在位26年间,共有5个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
997年,真宗即位,是时宋辽大规模战事已然结束,天下承平,故改元咸平。咸平六年年底,天降雷暴,真宗以为这是上天的警示,因此改元景德。景德二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自此宋辽关系平稳发展。
1008年,真宗诈称“天书降世”,自导自演了一场”天书“闹剧,并为此改元大中祥符。此后,真宗便遵循着”上天“的旨意开展各类”崇道“活动。1017年,真宗为感恩上天降下的各种”祥瑞“,改元天禧。
在真宗朝的5个年号中,”大中祥符“年号最具政治寓意。
自《澶渊之盟》签订后,随着外部威胁的解除,使得真宗君臣可以专注于内部隐忧的解决。
对北宋初年的太祖、太宗和真宗几位皇帝而言,契丹和燕云失地固然是影响统治的大问题,但它们终究不过是外患。真正威胁赵宋统治者的是内患,具体来说是政权的合法性问题。纵观人类权力的获得,无外乎四条路径:
一是生出来,二是打出来的,三是做出来的,四是选出来的。
对太祖而言,本为后周大臣的他通过陈桥兵变获得国家权力,得位不正。但是,太祖以及太宗两代皇帝都无暇解决这个问题。
而对太宗、真宗而言,”斧声烛影“的疑案始终困扰着他们父子二人。了解了上述背景,便不难理解真宗朝”天书“闹剧产生的必然性了。
真宗将左承天门上的黄帛,解释为去年梦中神人的预见和指示,而兴修的道场就是依神人之言而建,再等待一个多月后,终于等到了《大中祥符》三篇天书。
于此,真宗终于为封禅工作做足了准备,真宗改元大中祥符后,于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开始了泰山封禅,同时下令扩建岱庙,修建了规模雄伟的天妮殿。
二年,兴建玉清昭应宫、太极观、真灵宫。五年,又于延恩殿设道场开展”神道“活动。六年,又命建明道宫。七年,真宗尊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上玉皇大帝圣号”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
真宗主导的”大中祥符“改元,及其系列”天书“闹剧,无非是运用”神道设教“手段,通过上天的”恩赐“宣示政权的合法性。
但真宗的这些”神道“举动,固然解决了王朝所面临的隐忧,但却耗空了国库,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带来了所谓的“积弱”问题,从而引发了改革的呼声。
关注我,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