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科技 抢占未来产业|如何构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

抢占未来产业|如何构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

【编者按】当下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各国都在积极孕育孵化代表新兴科技方向、引领产业升级发展的未来产业,抢占竞争制高点。

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近来,上海、深圳、浙江等各省市均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力图增强发展动能,重塑区域竞争优势。

关于未来,充满着种种可能,何种产业才能堪称未来产业?如何才能为在这场关于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澎湃科技联合上海中创未来产业研究院特推出“抢占未来产业”专题报道,将通过一线调研等方式深度解读关于未来产业的多个关键问题。

未来产业需要全链条创新的贯通与融合,要体现创新组织形式、产业组织方式、研发制造模式等的全方位变革。

未来产业本身的产业属性,决定了其发展与一般产业的要素需求有共通之处,比如有企业主体、有创新驱动、有平台支撑、有人才支持、有资金配套、有政策扶持等。但同时,未来产业也有技术的前沿性、路线的不确定性、产品市场接受程度的过程性以及孵化培育的长周期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未来产业在发展路径、发展模式上必然与成熟产业存在很大差异,将对以往的创新范式、产业组织形式以及政府治理方式提出新的挑战。

“全链贯通、组合创新”的创新范式

由于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技术快速叠加、交叉融合等特征,引发了对传统创新范式的颠覆。传统的创新范式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化相对分割,相关主体也相对独立,基础研究更多是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工作,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基本是企业推动为主,尽管也有产学研的合作,但是仍以个体的项目合作为主,合作相对松散,并且一提到创新,基本是技术创新为主,很少涉及到其他方面的创新。新一轮技术特征趋势要求下,未来产业的发展则更加需要全链条创新的贯通与融合,并且要体现创新组织形式、产业组织方式、研发制造模式等的全方位变革。

全链条贯通,要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布局的全链条,在基础研究阶段,就考虑企业的介入和市场需求的反馈,如概念验证中心这一新的组织形式在高校基础研究项目的早期阶段就已经请资本积极参与,成为弥补高校院所基础研究成果与市场化之间空白的关键环节;通过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进一步整合研发、产业链上下游、应用端及其横向生态圈的各种资源,进一步推动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融合,整体上形成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创新,再到形成产品以及多大规模产业化的闭环。我国科技部和教育部此前批复的大学未来科技园,也是一种“学科+产业”的创新模式,有助于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的专业能力。

交叉融合创新,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信息智能、生命科学、创新能源、空天深海领域持续地出现原创前沿技术的突破,并且体现了学科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多领域的交叉融合,呈现快速迭代、乃至跳变的特征,技术对于生产力影响的深度、广度、速度和精度都在前所未有的加强。因此,未来产业要着力在交叉融合创新方面加大力度,依托未来产业研究院、未来产业技术学院、未来大学科技园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平台载体,探索多科学交叉融合创新的体制机制。

组合式创新,未来产业的发展不仅依靠单纯的技术创新,还需要各种创新的组合,如在研发生产模式上,共享制造、定制化制造、数字孪生制造、服务型制造等各种模式融合进来,不断地对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反馈;在产业组织形式上,各种创新联合体、产业联盟,链主链众的协作等,不再是泾渭鲜明的产业链上下游的垂直分工,更多是各种行业生态资源的跨界横向整合,实现跨产业链融合、跨生态圈的协同,通过研发模式、生产方式、业务模式、组织变革推动产业发展。

“场景示范、衍生应用”的牵引带动

未来产业依托于未来新的技术突破,更多是源头技术突破的衍生应用,通过应用场景打开未来产业发展空间,这也是我国以及上海面向新一轮技术产业变革、在未来产业赛道上的比较优势。场景驱动、衍生应用在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要求、支撑载体和示范路径,同时也有不同的作用空间。

如在技术处于概念期的时候,未来产业发展需要一些类似“概念验证中心”一样的载体和平台,可以围绕未来产业不同领域,依托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提供早期科技成果评估、技术可行性评价等概念验证服务,探索设立概念验证基金,筛选支持能够解决产业实际需求的基础科研项目,助力未来技术到未来产业的孵化与加速。

在技术的1-100产业化突破的阶段,特别需要为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提供示范空间,通过技术的应用、反馈然后进行技术的完善和迭代,从而推动技术不断走向成熟,从产品端来看,新产品的应用体验也不断形成对技术的反馈,从而反向推动技术的成熟、产品性能的稳定,从而为产业化加速提供支撑。这其中,政府的作用也比较重要,可以在政府购买、示范应用、市场推广、各方资源信息嫁接等方面发挥作用,当然,政府可以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实现这些功能的延伸,培育一批市场化的“未来产业集群促进服务组织”。

而在100-10000的产业化加速阶段,则需要在推动行业成熟发展的商业模式方面支持探索、加快成型。在这个环节,一些未来产业的加速园的作用要发挥出来,可以在城市更新和存量调整的框架下,为未来产业企业项目提供一些低成本的用地空间,作为研发生产基地,助力企业加速成长。

也就是说,未来产业发展需要构筑差异化的应用场景,在概念验证、技术孵化、产业加速方面提供广泛空间。

“前瞻布局、市场培育”的成长路径

未来产业由于是技术尚在孕育、或者技术尚未走向成熟的领域,一般在技术路线上还存在争议、产业化前景也并不完全明朗,有可能某些技术路线上走向死结,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很难有市场应用的可能和空间,也有可能未来呈现爆发式的增长,为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和影响。

与成熟产业更多依赖市场机制、市场规则运行来推动和发展不同,未来产业的发展更有赖于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带有“主动谋划、前瞻布局、市场培育”的特征,总体上如何建立一套未来产业的科学发现、潜力评估、投资决策、孵化培育的机制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对于未来产业选择是否相对合理、政策支持的着力点是否有效、产业发展生态构建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哪些领域进行布局,要有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的筛选机制,避免大量资源的浪费并错失发展良机,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未来产业布局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考量,如美国的芯片法案、生物经济法案、先进制造业战略等等,都是国家战略、国际竞争长远考虑进行的战略谋划;对于我国来讲,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进行前瞻性的谋划,着力构建战略科学家源头引领、战略企业家市场实践、战略投资家赋能推动、政府举国体制引导支撑的未来产业促进机制。

“弹性包容、创新开放”的政府治理

未来产业技术的前沿性、路线的不确定性、孵化的长期性、市场接受度的过程性,决定了对于未来产业发展的治理方式和手段要有别于成熟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特别有赖于宽松自由的环境、包容开放的治理和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制度创新。未来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瓶颈制约和现实的难点,比如未来空中交通领域面临低空域权开放的问题;再比如,未来产业项目准入和政策或资质申请面临营收、税收、产值或固投等经营指标的限制;再比如法律法规的制约,如氢能领域,氢气仍作为传统危化品按照现有法律法规进行管理,严重滞后于氢作为新能源的发展步伐,对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带来障碍;涉氢检测标准、氢能安全标准以及氢燃料电池用氢质量标准等方面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发展;虚拟数字人的权利归属、行为规范、归责标准等法律法规及标准均有待进一步构建等等;同时,我们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对未来产业颠覆性的原始创新和技术成果加速产业化均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总体上我们对基础研究和科学家价值的认可和重视不够、社会宣传不够、整体氛围和文化都不够,同时,科研项目资源的分配机制、科学家潜心科研的机制环境、科研人员职称评定、成果认定方式、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共享机制等,都未能充分激发科学家和科技人员创新的内生动力,对人才的培养机制相对缺乏创造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即使有类似马斯克、乔布斯这样的“偏才怪才”,也很难真正脱颖而出。

因此,发展未来产业,提出布局方向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我们需要重新构建起一套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推动传统政府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在市场准入环节,为未来产业和前沿技术领域给予一定“留白”, 针对未来产业领域的项目,降低营收、税收、投资等硬性指标的要求,将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投入、行业技术先进性、创始团队能力、社会融资认可程度等多元因素纳入项目准入的评估决策体系;在资金支持方面,要推动政府引导资金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要投向风险较大、特别需要支持、市场相对失灵的领域,要投早、投小,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大杠杆;在人才松绑方面,推动传统科研机构管理评价方式、人才认定机制与评价体系的改革,率先打破条框制约,营造为“偏才怪才”提供发展土壤和空间的环境;在企业支持方面,要尝试改变“大企业偏好”,更多关注民营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在资质申请、政策享受、荣誉授予、创新产品示范应用、首台套及首版次支持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更多支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武陵观察网,情感,两性,娱乐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武陵观察网,情感,两性,娱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武陵观察网,情感,两性,娱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