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0年,即神宗元丰三年2月,45岁的苏轼被贬到黄州,监教水部员外郎、团练副使(相当于水利局编外人员和县武装部副部长),没有阅览公文资格的闲职,极具侮辱性。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神宗元丰二年,即1079年2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不久,遭御史李定、舒覃、何正臣弹劾,他们从苏轼的诗词中找出只言片语,以文字讥谤皇上的罪名将其逮捕,并欲置其于死地。负责办案的御史台经常有乌鸦聚集,所以御史台也称“乌台”,因而苏轼的这桩冤案被定为“乌台诗案”。
当年苏轼就是被从湖州的这条水道押往京城的。
经过将近半年的审理,在十二月二十九日,神宗赦免了苏轼,但贬谪他去黄州。1080年正月初一,苏轼和长子苏迈一起踏上被贬的旅途。经过一个月的跋涉,二月初一,他们到达黄州,黄州太守陈君式安排苏轼寓居定惠院,随僧蔬食。苏轼心情舒朗,随做七律一首: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这首七律朴实无华,是苏轼刚到黄州的真实心理写照,非常复杂、矛盾。少年得志,起步极高,满怀报国之志,但一直位卑爵轻,只做过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太守,湖州呆了没半年就进了冤狱,一日数惊,命悬一线。年轻时的抱负已成泡影,现在只能说为口腹奔忙;老来事业转荒唐,指被放逐做员外郎,水监,也是自嘲,间或一点儿牢骚。但紧接着就是对黄州鱼和笋的赞美,预示他对黄州生活充满希望。但每每夜深人静,心底里泛出五味杂陈与不甘令人心痛: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黄庭坚读过这首词写到: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宋俞文豹“尝妄为”之释:“缺月挂疏桐”明小不见察也;“漏断人初静”,群谤稍息也;“时见幽人独往来”进退无处也;“缥缈孤鸿影”,悄然孤立也;“惊起却回头”,犹恐谗慝也;“有恨无人省”,谁其知我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苟依附也;“寂寞沙洲冷”,宁甘冷淡也。
闲暇时间,苏轼会离开定惠院,策杖江边,望云涛渺然。一天寓居鄂州市的四川老乡王子辨前来拜谒苏轼,邀请他寒食节到鄂州一聚,苏轼很高兴,子辨回去时,苏轼送他到江边,继而又登高到小山顶上,微风细雨中目送子辨,直到他抵达南岸。
由于刚到黄州,人物生疏,苏轼灰心杜口,他定期去安国寺沐浴,以达涤心自忏的作用,有时,他披蓑衣踏木屐,寻溪傍谷钓鱼采药,有时扁舟草履,放棹江上,与渔夫樵夫交朋友学劳动。有时遇到醉汉走路不稳,或见他面生,扛他一膀子,冲撞他,他也不急不恼,有一天,他突然看到定惠院东边柯山杂花之中,有一株枝繁叶茂的海棠,海棠原产蜀地,在黄州遇见实属稀罕,他觉得自己就跟这株流落异乡的海棠一样,立即提笔写下《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哪忍触。
哎,各中况味,请大家仔细品读。
同年5月下旬,苏轼夫人王闰之等由苏辙护送到达黄州,随即一家人即迁居临皋亭。
苏东坡因贬谪失去了俸禄,妻儿丁仆一共21个迁居黄州。家大口阔,积蓄不足,他们不得不精打细算,节俭度日。他与夫人商定,每月初拿出4500钱,(相当于现在的1350元),分成30串儿挂在房梁上,每天只取一串儿(相当于45元,供21口之家日用),绝不多取,如有结余,则存起来,以补不足或者待客。
徐太守见其生活无着,便在城外东坡拨十余亩荒地,供其自种自收,维持生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从此,一个更加洒脱旷达、积极面对人生的东坡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黄州开启了苏轼伟大的东坡时代。
(来源/心有多远路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