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方志江苏方孝孺书写了江南文化的刚强勇猛

方志江苏方孝孺书写了江南文化的刚强勇猛

2023年是方孝孺先生诞辰666周年,方孝孺有“天下读书种子”之誉,是中国古代《正气歌》的形象代表。有明一代,他兼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于一身,世称“正学先生”。

方孝孺生在浙江,成长在浙江,在南京当官,在南京殉难,影响遍及江南各地,主要活动与重要友朋多在江南,他对江南的影响,更为直接、广泛与深远。

方孝孺在明代的影响

明建文四年(1402),方孝孺一人抗命,十族被诛,惊天动地,风云变色。

方孝孺殉难惨案,亘古未有,其忠贞形象,高耸入云。昭雪以前,其影响早已潜藏人心;昭雪以后,更是光焰万丈。

方孝孺案的发生,激扬了江南地区舍生取义、刚正不阿的浩然之气。

首先体现在他的家人身上。受方孝孺案影响,其妻、子均自杀身亡,2个女儿投秦淮河而死。其弟孝友被杀前,孝孺因其受己案牵连,为之泪下,不料孝友从容不迫,反以诗劝兄:“阿哥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梦魂依旧到家山。”自古烈士一人慷慨赴难,或不少见,但一门从容、且如此集体性殉难,实绝无仅有。妻、子、弟之死,均在孝孺死难之前,他们的表现如此壮怀激烈,当与家族文化特别是孝孺日常教养有密切关系。

方孝孺案被杀的 873人,绝大多数人的殉难细节已不得而知,但好多人临难不苟,风操高洁,包括廖镛、方法、林右、王稌、卢原质、胡子昭、楼琏,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受方孝孺的影响有关。

孝孺被诛以后,无人敢去收尸。廖镛、廖铭兄弟冒着生命危险,收拾遗骸,葬于聚宝门外山上,然后逃走。事为锦衣卫侦知,第二年四月,二人均被拿获处死,并牵连全家,男的被发配充军,女的被送浣衣局。这是方孝孺案株连十族中的第十族,即孝孺门生中受害的典型,也是后世史家述及此案常会提到的人物。

方法 (1368—1403),字伯通,桐城人,建文元年(1399)参加应天乡试,中举。主考官为方孝孺,由此成为孝孺门生。授四川都司断事。朱棣夺得皇位以后,诸司皆进表致贺,独方法不肯署名。这意味着他不认可新皇,后被逮捕押京。船过望江地界时,他对押解差人说:“此吾父母邦也,幸宽我械,容治酒北向而拜,以尽人子之思。守者许之。于是衣冠立船首拜。拜毕,跃入江而死。”

追随恩师而去之前,特留《绝命辞》两首,以示决死之心:

(一)

休嗟臣被逮,是报主恩时。

不草归降表,聊吟绝命辞。

身当殉国难,死岂论官卑?

千载波涛里,无惭正学师。

(二)

闻道望江县,知为故国滨。

衣冠拜丘垅,爪发寄家人。

魂定从高帝,心将愧叛臣。

相知当贺我,不用泪沾巾。

方法殉难义举,是方孝孺教育与影响的结果。孝孺殉难时,方法并不在首都,而是远在成都。各级官员致表祝贺朱棣登基时,距离孝孺死难已有一段时间,就空间、时间而言,方法都可以从容思考、回旋,并非只有死路一条。在生与死之间,在违心附逆与正心就义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他较那些乱终被杀、无可选择的死难者来说,死得更为自觉,更具有殉道色彩。后世学者对于方法追随方孝孺殉难而死予以很高评价:“悲哉,靖难之事!正学不肯草诏,赤十族,公以小臣,亦不肯署表死,大节不夺,殆无愧哉!”方孝孺案昭雪后,南京建立方孝孺祠,方法为从祀者之一。

林右,浙江临海人,为孝孺同乡、同学与挚友,历任中书舍人、春坊大学士,因事罢官归乡。孝孺被诛后,他悲痛不已,在家设孝孺牌位致悼。后因反对海盗、保卫家乡有功,为朝廷所知,明成祖朱棣希冀能将他收为己用,遣使召之,遭林拒绝。朱棣命人将其逮捕,押至京师,以温语慰劳,冀为录用。不料林右回答:我作为罪人,逃死已久,并无做官念头。我如果真想当官,“当与方孝孺同朝矣”。朱棣大怒,命人将他拉出,处以劓刑而死。这时,已是永乐戊子年(1408),距孝孺殉难已有六年。

王稌(1384—1441),字叔丰,浙江义乌人,孝孺好友王绅之子,也是孝孺的门生,颇得孝孺器重。孝孺殉难后,他先是与孝孺表侄郑珣,至聚宝门外搜寻孝孺遗骸归葬,没有成功,反而被关进监狱。他的祖父王祎是元末明初理学家,明初任翰林院待制同知制诰、国史院编修官,在为明王朝收复云南边疆的过程中捐躯,谥忠文公。看在他祖父的份上,朱棣赦免了王稌,且有意起用他,但王稌以疾辞还金华,读书青岩山下。他念念不忘恩师的著作,遂辑方氏遗文为《侯城集》以传。孝孺死后,其著作在严禁之列,敢有私藏者严惩不贷,幸亏有王稌这样既有忠肝义胆、又有特殊身份的有心人悉心搜辑,才使得方孝孺著述有所传世,不 至完全湮没。

卢原质,字希鲁,浙江宁海人,为孝孺表兄,其母为孝孺姑母。洪武戊辰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历太常少卿。孝孺案后,朱棣召见,不屈而死,其弟原朴等同日死难。

胡子昭,字仲常,四川荣县人,为孝孺友人,早岁随孝孺游汉中,受知于蜀献王,以儒士荐为荣县训导,后升翰林检讨,历进刑部左侍郎。方孝孺案发生后,被作为方党连坐遭杀。临刑有诗曰:“两间正气归泉壤,一点丹心在帝乡。”阖族均受株连。

楼琏,字士连,浙江金华人,尝从宋濂学,为孝孺的师兄弟,历任御史、侍读。方孝孺以不奉命草诏被杀以后,朱棣改命楼琏起草即位诏书。楼琏内心没有孝孺那么胆壮气豪,但也心生抵触,草与不草,波澜起伏,最后还是起草了。回到家里,妻子问他,所做之事会不会伤害到方先生?他回答:“我受刑犹可,恐累及汝辈耳。”当晚自杀身亡。楼琏这一选择,不像孝孺之死那么激昂壮烈,但在保全自己名节的同时,也保全了家人。

以上数人都与方孝孺案直接有关。此案昭雪以后,诸人均获昭雪,有的人从祀方孝孺祠,有的人设有专祠,方法在成都、胡子昭在荣县均有专祠。

而魏泽、余学夔等人,则与救护孝孺遗孤有关。

魏泽,字彦恩,溧水人,洪武中累官至刑部尚书,后谪宁海典史。靖难案发,受命抓捕方氏家人。其时,孝孺在宁海有一幼子名中宪,九岁,魏泽不忍加害,将其藏匿起来。有天台人余学夔,窥知其秘,乃佯装行乞,喃喃唱歌以讽魏泽,要他效仿历史上豫让、程婴等人,舍生取义,救援遗孤。经过考察,魏泽心知其意,乃将中宪潜托给学夔。学夔携中宪,乘船越杭州湾,涉海岛,过村镇,来到松江府地带,织网捕鱼为生。后来,学夔到松江府城华亭,找到孝孺两个门生,俞允与任勉,两人都是华亭人,都在洪武二十六年(1394)中进士,那年方孝孺是主考官。在俞、任庇护下,中宪在松江落下户来,娶俞允养女为妻,改姓易名,孝孺遗孤由此得以保存下来,开枝散叶。案件昭雪以后,复归方姓。

魏泽将中宪交给余学夔后,便隐身江湖,不知所终。日后,他曾重过宁海,有诗流传:“笋舆冲雨过侯城,抚景令人感慨生。黄鸟向人空百啭,清猿堕泪只三声。山中自可全高节,天下难居是盛名。却忆令威千载后,重归华表不胜情。”故地重游,物是人非,不胜感慨,但最后两句,颇有看破红尘的味道。学夔将中宪交给俞允以后,亦赴海而去,不知所终。

魏泽、余学夔、俞允与任勉,接力救援孝孺遗孤的故事,颇有传奇色彩。魏泽并非孝孺至亲、好友,只是心仪孝孺其人,敬佩殉难其事。他迈出的第一步最为难能可贵。没有这一步,后面的故事便无法接续。

日后,松江建求忠书院,祭祀方孝孺,而以魏、余、俞、任 4人祔祀,就是对他们仗义救孤的崇高敬礼。

通过上述人物事迹,可以看到围绕着方孝孺案,从宁海、南京到松江,江南大地上发生了一串串忠义之举,涌现了一批批忠义之士。他们或舍身就义,如方孝友、方法、胡子昭、楼琏,或收遗骸以慰忠魂,如廖镛、廖铭,或佑遗孤以延忠烈血脉,如魏泽、余学夔、俞允与任勉,或藏遗著以弘正学,如王稌。他们有的献出了生命,有的丢弃了官位,共同谱写了江南地区正气之歌。正如陈子龙所论,“先生首倡大义于天下,一时贵戚大臣,以致樵夫渔子,不屈其志,或辍屠市朝之间,或枯槁岩石之下者,不可胜数”。

方孝孺殉难 170年后,万历元年(1573),明神宗朱翊钧大赦天下,对建文朝尽节诸臣予以祭祀,有苗裔者给予恤录,方孝孺案终得昭雪。此后,孝孺家乡宁海、殉难地南京、曾经任官地成都、曾经读书地济宁、后裔居住地松江,相继建立纪念祠堂,辟设弘扬方孝孺学术的书院,其中以宁海、南京、松江最为突出,数量多、规模大。这些纪念场所,或名求忠,或名正学,都是为了弘扬方孝孺的道德学问。在方孝孺后裔复姓、申报确认,方氏族谱编撰,方孝孺文献搜集与刻印等方面,亦以江南人出力最多。

浦东方孝孺纪念馆全景

方孝孺在清代的影响

任何正常的社会,都需要弘扬忠贞之气以激浊扬清,而任何政局动荡时期,希望政局稳定的一方,也都需要通过弘扬忠贞之气以抑制、敉平动荡。方孝孺案昭雪以后,每当遇到政治变动、考验人们政治气节的时候,方孝孺就成为一面鲜艳的旗帜,飘扬在中国上空。

这在明清鼎革之际,相当突出。

清军南下之际,在江南地区遭到顽强的抵抗。其中,以杨廷枢、夏允彝、陈子龙等江南士人为主所组织的复社、几社,崇尚忠义气节,以文天祥、方孝孺为榜样,相互激励,很多人成为抗清志士。诸如:

杨廷枢(1595—1647),苏州人,复社领袖。早年为诸生,以气节自任,崇祯三年(1630)乡试高中榜首,名满天下。弘光元年(1645),清军南下苏州。他投身反清斗争,事泄被捕,誓死不降,被推出斩首,临刑大呼:“生为大明人,死为大明鬼。”杨廷枢非常崇拜方孝孺,曾在复社集会上,一边喝酒一边说:“吾兄弟中有能为方正学、杨椒山其人者,卒此爵。”可见孝孺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夏允彝(1596—1645),华亭人,几社成员。崇祯十年(1637)进士,授福建长乐知县。清兵南下,与陈子龙、徐孚远等在松江起义抗清。失败后,赋绝命词,投水而死。其子夏完淳(1630—1647),兵败,流亡民间。后被捕解南京,不屈遇害。

陈子龙(1608—1647),华亭人,复社成员。崇祯十年(1637)进士,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南明弘光帝时任兵科给事中,曾屡次进谏,未被采纳,故辞官还乡。清兵南下,在松江起兵抗清,事泄被捕,于舟解途中,乘隙投水自沉。

明亡以后,自觉地以方孝孺为榜样,以身殉国的,最典型者莫过吴嘉胤。他是华亭人,天启甲子(1624)乡试中举,历官户部主事。明朝覆亡的第二年(1645),清军南下,他正在户部管理粮饷,行至丹阳,听闻南京失陷,乃折返京城。陪同人员劝他,此刻回去,必死无疑,不如另投他处,以为后图。他表示,“君亡则率土皆非明有也”,我只有回去,才会心安。于是,命仆人携其官服,来到南京方正学祠,拜曰:“愿从先生于地下,令后世知吾与先生同志也。”从容自缢于树。一仆人要上前去解救,另一仆人说:“嗟乎!主人有成言矣。解之必不听,不如已也。”

刘宗周(1578—1645),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右通政、顺天府尹、工部侍郎、左都御史等职,曾因上疏弹劾魏忠贤而被停俸半年并削籍为民,南明弘光朝复官,又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而辞官归乡。清兵攻陷杭州的消息传到绍兴时,正在进餐的刘宗周即推开食物恸哭绝食。清贝勒博洛以礼来聘,刘宗周“书不启封”。绝食 23天,于闰六月初八日卒。

桐城方家世代崇拜方孝孺,方氏后人,多以气节相尚,方文、方以智均不仕清朝。

明代,今江苏与安徽地域,同属南直隶。清初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一分为二,即江苏、安徽 2省,但此后乡试依旧在南京举行,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考试终结。江苏、安徽 2省乡试同院的特性,对于安徽学子的文化认同很有影响。在安徽文化人心目中,南京从来不是外省地盘,而是本地文化中心。桐城方氏以文化昌盛著称于世,其最早出名者即为上文述及的方法,他是桐城方氏第一个以科举入仕者,座师便是方孝孺。正是这层原因,桐城方氏在为人治学方面,自觉地以方孝孺为楷模。也正是这层原因,在南京方孝孺祠内,桐城人方法为从祀者之一。

方孝孺书法(局部)

书写了江南文化中刚强勇猛的篇章

方孝孺是江南文化孕育出来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极大地丰富了江南文化的内涵。唐代以后,由于经济发达、文教繁盛,江南民风渐向文弱一面倾斜,于是,有人以为文弱成了江南文化的主流。方孝孺以一普通士人,面对皇权的万钧霹雳,从容不迫,大义凛然,一头可断,十族可诛,但志不可夺,充分体现了孟子所谓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方孝孺书写了江南文化中刚强勇猛的壮美篇章。

方孝孺的忠烈壮举对后世影响很大,对明清士人的影响上面已述,对普通社会影响也相当广泛而深远。方孝孺在明代后期已获昭雪,南明时被封“文正”,他的家乡宁海、殉难地南京、曾经工作或生活地成都与济宁,以及他的后裔生活地松江、常州,都有纪念他的祠堂、牌坊、学校、公园与街坊。

方孝孺的思想影响了江南的士风、民风与学风。他不仅备受明清士人尊崇,同时在现代中国也广受崇敬。鲁迅称他是极有骨气的人,有着“台州式的硬气”;胡适称他为“杀身殉道的了不起的人物”;郭沫若赞他为“骨鲠千秋”。熊月之

(本文作者为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本文原发方志江苏,经授权转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方法,林右,文化,江南,门生,孝孺,影响,浙江,江苏,朱棣,江南,松江,魏泽,朱棣,方孝孺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方法,林右,文化,江南,门生,孝孺,影响,浙江,江苏,朱棣,江南,松江,魏泽,朱棣,方孝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方法,林右,文化,江南,门生,孝孺,影响,浙江,江苏,朱棣,江南,松江,魏泽,朱棣,方孝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