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发动了三次西征,像旋风一样扫荡了半个欧洲,先后击败了罗斯人、日耳曼人、波兰人、捷克人和匈牙利人。蒙古骑兵建立了横跨欧亚、亘古未有的强大帝国。但是取得了空前胜利的元帝国,却渐渐被争夺汗位引发的内乱困扰。同时由于元朝统治者疏于内治,吏治大幅度下滑,腐败问题也困扰着帝国。曾经的蒙古勇土们享受着长久安逸的中原汉地生活,他们的战斗力也在被一点一点地消磨。
此后,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导致了大规模的人民反抗。“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红巾军农民起义给了元帝国致命打击,但此时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却依然忙于内战,丝毫没有意识到大厦将倾。
在元末大乱时局下,朱元璋横空出世,从两淮一带的起义军中脱颖而出,战胜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统一了江南一带,以南京为都城,建立了明朝。此后,其兵锋直指北方的蒙元势力,一场统一中国的大战必不可免。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任命征虏大将军徐达为主将、常遇春为副将统率25万大军,由淮河入河南进行北伐。朱元璋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目标直指元朝统治中心一一元大都。
朱元璋亲自为北征军制定了战略:第一阶段,首先攻取山东,继而转攻河南占据潼关;第二阶段,攻取河北及元大都,消灭元朝;第三阶段,主力由大都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陕甘,完成北方之统一。北伐战争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实施的。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提出“北土平旷,利于骑战”,要求稳扎稳打,以精兵开道,大军随后推进的战术思想,要求北伐大军骑步配合。
北方的华北一带地势平坦空旷,非常适合骑兵冲击。明军面对蒙古铁骑,在这种地带作战将无法凭险抵御,只能被迫以步兵抵御骑兵冲击。
其实,明初朱元璋的军队已经拥有一定量的骑兵。与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江南地方割据势力相比,朱元璋麾下的骑兵数量居多。他征张士时,一马军可以备二步军,骑兵比例很高。
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朱元璋虽能在一些战役中派出数千铁骑于野战碾压群雄,但新生的明帝国仍然处于极度缺马的窘况,为了搜罗马匹,朱元璋甚至派过使臣到琉球这种海岛上买马。明军与元军相比,骑兵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处于极大的劣势。
朱元璋曾对其外甥李文忠说:“王保保若见我这里马军,好歹退一退,佯走一走等我这里军马离了步军时,他却来与战,再说道王家这小的只是用拐子马熟,更说必有伏马。”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元军将领并不惧怕明军的骑兵,如果明军骑兵脱离了步兵,元军铁骑就会寻机歼灭之。这就要求北伐的明军必须具备以步制骑的实力,否则平原上野战时将会被元军借地利以骑兵优势击垮。
那么北伐的明军步兵是否具备这样的实力?我们先从陆聚说起。
陆聚为明初开国将领,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率部以徐州、宿州归附朱元璋,朱元璋任命陆聚为江南行省参政,驻守徐州。此后陆聚相继攻克周边定沛、鱼台邳、萧、宿迁、睢宁等地。在北伐中,陆聚所部还随北伐军克山东、平河南,并直捣元大都;期间,陆聚就有一次“以步制骑”的战斗。
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吴王元年(朱元璋早期年号)二月,元军曾攻打徐州。
这一战,陆聚令部将傅友徳抵御元军。傅友德所率两千余人均为步兵,在与元将李二作战时,傅友德让士兵“皆卧枪以待”。很显然,这是一支以长矛为主战兵器的车队。面对元军骑兵,两千明军以长矛战阵发起进攻,“奋起冲其前锋”,正面攻击元军骑兵。此战不仅打败了元军,还俘获了元将和二百七十余名元军,并获马五百余匹。
在元末大乱的局面下,江淮地区形成了诸多割据势力,并形成很多在乱世中自保的民间武装,“执刃器趋凶者数万”。其民风彪悍,多以堡寨聚集。朱元璋崛起自江准之间,除了上文提到的陆聚所部,朱元璋在攻克定州之前就招降了“驴牌寨”获得近4000人的兵力。因江淮地区不宜养马,所以这些武装多以使用长枪的步兵为主,马匹多缴获自元军。这些民间武装多互相攻伐,或与元军作战,作战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可谓百战精兵。此外,朱元璋在与群雄作战的过程中还收服了大批“长枪军”,如淮西青军(又号长枪军)、长兴武康“花枪军”等。
“枪为诸器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也。”长枪也即长矛,为百兵之首,更是北伐明军以步制骑的胜利保证。
北伐明军以这些精锐的步兵为主力,自然不惧怕以骑兵为主的元军。在强大的军事力量保证之下,明军一路摧枯拉朽,进展顺利。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间七月间,明军进逼至大都。元顺帝得知消息后,不顾大臣的反对,命令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以庆童为左丞相留守京城,自己则在七月ニ十八日夜带着皇后嫔妃以及重臣们开健德门仓皇北逃。八月二日,明军攻克大都,淮王及庆童被杀,大都被明朝改称北平。元帝国在统治了中原汉地95年之后,成为一个历史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