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庙号诞生以来,最为难得的当然是开国皇帝才能用的高祖、太祖,如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等等,然后是太宗继承并发扬光大,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匡义等等,世祖则一般是新时代的开创者如刘秀、曹丕、司马炎等等,也有世系传承转入旁系也被庙号为世祖。
宋仁宗赵祯画像
这三类都是历史原因,不是开国皇帝,或者开创新时代是很难被庙号为太祖、高祖和世祖的。因此“仁宗”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也是非常高的历史评价了。
“仁”是古代儒家学说中道德规范的最高体现,能得到“仁宗”评价的更是寥寥无几,而赵祯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清平乐》赵祯剧照
做为死后盖棺定论的庙号,是很能体现当时人们对皇帝的生平评价的。“仁”做为道德规范的最高体现,能获得“仁宗”评价的无疑是所有古代皇帝与有荣焉的事情了。
然而最早获得“仁宗”称号的并不是《清平乐》的男主角大猪蹄子赵祯,反而是三国中耳熟能详的扶不起的刘阿斗,是的你没看错刘禅的庙号就是仁宗,而且是第一位获得如此高级的帝王成就的。
但实际上刘禅的“仁宗”有些不太靠谱,晋灭三国之后,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刘渊乘机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因为刘渊是当初汉高祖刘邦时期就和匈奴和亲的冒顿单于的后人,因此认为有继承汉王朝的权利,建立的割据政权也称为汉,史称“赵汉”。
当然刘渊不过是为了替自己的王朝拉拢人心罢了,那么作为汉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追尊必不可少,因此刘禅作为最后一任汉朝皇帝(当然历史是不承认刘备是汉朝是正统的),被八竿子打不着的匈奴贵族刘渊上了庙号“仁宗”,成为第一位拥有如此高评价的“皇帝”。
实际上刘禅的“仁宗”是比较勉强的,真正大一统的正宗第一位“仁宗”还是赵祯
《清平乐》韩琦剧照
先不论赵祯的能力和品性到底如何,赵祯在位期间,是真正的人才辈出,可以说是有宋一朝的巅峰时代,即使的后来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也是在赵祯时期孵化和酝酿出来的。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都在赵祯在位时期活跃,有北宋一代的名臣都在赵祯时期最为集中。早早出场的晏殊、范仲淹、吕夷简、韩琦、富弼,包括弹幕上刷屏的“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的刘娥,以及尚未出场的包拯、狄青、三苏等等都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风云人物。
而作为历史的暴风眼赵祯更是千古难寻的“仁君”,赵祯的仁历史记载和传说都有无数的故事。
剧中赵祯上朝想喝水,而一旁伺候的太监却没有看见,赵祯就强忍渴意,回到寝宫这才猛喝一通。这在史书上也有相同记载。更为著名的是赵祯想提拔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晋封宣徽南院使,结果被包拯的长篇大论打败,更为惊叹的是包拯的唾沫都溅到赵祯脸上,赵祯也只得收回成命。
《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如果仅仅是这些小事情上“仁”,赵祯自然当不得如此赞誉,赵祯在家国大事上的抱负和举措更无愧“仁宗”之称。
《清平乐》范仲淹剧照
有感于国家危机,针对日益严重的农民起义和土地兼并,赵祯采纳了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为首的“庆历新政”,锐意改革。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无疑给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打下了基石。
赵祯在位期间,爆发了宋夏(西夏)战争,虽然三战皆败,但是也严重的消耗了西夏的国力,最终促成“庆历和议”,保持了宋和西夏的三十年和平。
在辽国趁火打劫索要关南十县上以增加岁币为条件,由于富弼的强硬和灵活处理,最终成功化解。
西南爆发侬智高起义,赵祯重用狄青,成功平定岭南。非常值得称道的是在文人辈出的仁宗时期,在赵祯的力排众议下,狄青成功从小兵跻身于枢密使的高位上,奈何在连同文彦博、韩琦、欧阳修等名臣在内的群起攻之之下,狄青最终郁郁而终。
仁宗时期,还任命曾公亮和丁度编纂了中国第一部最为综合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40卷,是研究宋代以前的军事、民生的重要著作。
天圣元年(1023年),宋廷设益州交子务,正式发行交子,也就是最早的纸币。
以欧阳修、三苏等人为首的古文化运动影响了无数文人学子,是中国散文史上的里程碑。
凡此种种,不足以一一列举,当然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庆历新政的迅速失败,土地兼并和三冗问题依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但宋仁宗赵祯开创的“仁宗盛世”无疑是封建王朝的一座高峰。
其个人魅力和道德风范更是连敌国都钦佩不已,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到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为之嚎啕大哭,为仁宗建衣冠冢,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