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魏源编撰《海国图志》,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事实上自秦汉起至唐宋,中国一直以来对外交往非常频繁。有自汉代起就绵延千年的“丝绸之路”,唐代贵族流行用“昆仑奴,新罗婢”,以黑人与朝鲜半岛之人作为奴仆婢女,南宋时候,赵汝写成《诸蕃志》,记载了东自日本,西至北非,远及地中海东岸诸国的风土物产、经济政治,覆盖了东南亚、南海群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意大利半岛、东北非等地域,并记录有自大宋国航海至海外诸国的里程与日程。
可以说,中国的眼睛一直是睁着的。宋朝时期,汴京有犹太人的聚居点,泉州与广州等口岸城市生活着大批阿拉伯人,以及来自东南亚与东非的黑人。宋朝还在蕃商集中居住的城市修建蕃学,专供蕃商子弟入学读书。在唐宋时期,朝廷甚至并不介意吸纳外国人在政府当官,有大批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在中国任职。所以说中国并非一直闭目塞听,而是有着非常宽容,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
中国也并非自古以来重农抑商。北宋郑至道、黄震等官员都提出:士农工商,皆为民本,“同是一等齐民”。 宋朝严禁官吏勒索、刁难商贾。商人子弟可以入学,可以参加科举。当时甚至有“全民皆商”的说法。即使在偏僻的山野,也有人经营餐饮、旅店业。农民常有半耕半商。各地读书人赴京城参加科考,大部分会顺路带些家乡土特产来贩卖,回乡的时候再带些京城新鲜物品回乡卖。哪怕考不上,也挣一笔钱。甚至有弃仕途而从商的读书人,可见当时商业之发达。
到了明朝时期,朱元璋就主张“重农抑商”,严禁农人弃耕从商,商人外出经商,必须领取官府颁发的路引,否则杀头或流放,商贩被与仆役、倡优、贱民同列。清朝更是如此,雍正认为,多一个人从事开矿、手工、经商,就少一个人种地。所以清朝严格限制工业商业发展,努力将农民锁死在土地上。
“闭关锁国”政策也从明清开始。朱元璋规定,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一旦私自出海,处罚非常严重,而邻居不举报的也跟着连坐。虽然明朝有官方贸易,有郑和下西洋,然而几乎都是厚往薄来。各个国家争相向明朝“朝贡”,而明朝赏赐财物则远超其所值。有史学家评价说名是各国向明朝朝贡,实是明朝向各国朝贡。
而清初,为镇压抗清力量,“不许片帆下海”,违者按通敌罪论处。后多次颁迁海令,强制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越界立斩,致使四千里海岸线人烟绝迹。康熙五十六年再颁禁海令,停止与南洋贸易,并禁卖船与外国和运粮出口,否则格杀勿论。乾隆只许开放广州一个口岸,史称“一口通商”。
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下,皇帝本身的视野、见识几乎决定了一朝国运。唐宋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全世界第一,尚能兼容并包,对外开放。到明朝时期,则因海患开始禁止海外贸易。清朝时期,统治者傲慢自大,自认“统驭万国、富有四海”、“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完美地错过了工业革命。
因此“闭关锁国”从明朱元璋开始,到清朝发展到登峰造极。明朝尚有郑和下西洋,而清朝则基本全禁,再也不闻窗外事,一心歌功颂圣明。
作者:angora